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4 九月 2015 分類:漁特產品
列印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台灣
一、烏魚特徵
 
 
 
▓學  名  Mugil cephalus (Linnaeus)
▓英 文 名  Common mullet, Striped mullet
▓俗  名  烏仔魚,正烏
▓形態特徵  體側銀白,粗狀好動,容易受驚擾而四處亂竄,在東北季風強大吹動下,有躍出水面跳躍前進之特性,其幼苗有趨向淡水河口成群游動之習性。
▓分  布  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等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其中以冬至前後10天 來台灣做洄游產卵為眾人所熟知的,有「烏金」之稱。
▓棲所生態  在天然狀態下常見於沿岸淺水處,以挖取泥砂中的微小動植物或其它有機碎片為生。
▓體  長  全長30~90公分。
▓漁業利用  在台灣,過去以來此魚是經淡化後與部份淡水魚如草鰱魚等混養,或與少數海水魚如虱目魚等混養以做為食用魚類,依80年台灣區魚業年報統計,烏魚放養面積約57.28公頃,其中是以台 南縣393.56公頃為主。
 
* 圖片取材於台灣魚市場有毒魚貝類圖鑑,臺灣省漁業局印行,黃登福、邵廣昭。
 
 
 
二、烏魚之繁養殖
 
(一)、前言
  烏魚營養豐富,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大眾所喜愛;海洋洄游性烏魚每年十一月下旬至一月上旬為漁訊期,盛漁期為冬至前後十天,每年定期帶給沿岸漁民一筆可觀之財富,因此,烏魚除被稱為信魚外亦被稱為“烏金”,同時亦提供養殖業者大量魚苗,帶來漁村之繁榮。
 
  近年來由於烏魚之大量捕獲及大陸沿海漁民之非法炸魚,使得烏魚漁業資源逐漸枯竭,因此開發烏魚繁養殖是必走之路。我國早在明朝已有烏魚養殖之紀錄,在目前蝦類養殖問題尚未有效解決之際,在沿海各地魚塭中鹹、淡水養殖烏魚產量逐年提高,已發展成本省鹹、淡水養殖的一個重要品種。
 
  隨著本產業之興盛,烏魚養殖方法已由初期之粗放式混養,進步到目前的集約式養殖;當前台灣烏魚集約式養殖業以嘉義、台南、高雄三縣市為主要地區;雲林、彰化二縣則以在文蛤池中混養者居多數,而在台灣東北部之宜蘭縣亦有部份養殖業者亦開始從事烏魚養殖;因在原屬高經濟性魚類之七星鱸魚等魚價大跌,再加上蝦類養殖事業仍存有許多問題,尚無法振興,更使得部份縣市魚塭放棄傳統養殖魚種,改投入烏魚養殖行業,亦因上述因素所致,台灣烏魚苗之需求亦天然魚苗漸漸改為人工繁殖魚苗來供應,以補充天然魚苗之不足及種類混淆不清之困擾,使本產業之發展更為順暢。茲為供有志於本產業之養殖業者參考,特編寫本文深望水產界人士多於指正。
 
(二)、形態與分佈
  烏魚Mugil cephalus Linnaeus屬鯔科(Mugilidae),體形略圓而長,尾部側扁,頭部背面略扁平,體背有背鰭兩枚,第一背鰭始於吻端至尾鰭基底的中點,胸鰭小而位高;尾鰭大,後緣呈彎月形,眼蒙廣闊之眼臉,上顎後端完全隱匿皮下,體鱗大。 第一背鰭4棘,第二背鰭1硬棘8軟條;腹鰭1棘5軟條;臀鰭2硬棘8軟條。第一背鰭後之背部中央線鈍圓,前方有鱗片20-22 片,無側線,體鱗具孔。體上背為藍灰色,下腹銀白,沿各鱗列則有深色之縱帶。
 
  烏魚廣泛分佈於溫帶及熱帶水域,且於海水及淡水之水域皆可棲息,本省天然產烏魚之捕獲則以新竹以南至屏東、恆春等沿海水域;而魚苗之分佈則以基隆至福隆間,淡水至新竹間,苗粟沿岸與嘉義至台南北門間之水域較多。
 
  本省西部沿岸及河口域之烏魚苗之俗稱大致可區分成四大類;即牛糞烏仔、大金鱗、大鉑及小鉑,其特點概述如下:
 
1.牛屎烏:養成後之魚體體型最小, 在兩年養殖期後其體長多只達30-35公分,因此其卵巢重量也較小,但其生殖腺指數(生殖腺重/魚體體重)卻很高,顯現出此魚種雖可有很飽滿之卵巢但因受體型限制而使卵巢成長受限,也導致其經濟價值降低。 
2.大金鱗:養成後之體型與前述之牛屎烏恰為相反,在兩年之養成期後其體長多可達40公分以上,魚體重也可達二公斤左右,惟其生殖腺確無法順利發育,往往只能長成至手指般大小,但若多養殖二年以上,其生殖腺就可成長良好;惟經長達四年之養殖期間,若管理上稍有疏失造成死亡則會血本無歸,因此,本魚種只適合充當“菜烏”養殖,尚不適合作為抱卵烏魚養殖之對象。
 
3.大鉑:為現有被選用為抱卵烏魚養殖最適合之魚種,亦是目前養殖業者大量選用之魚種,在正常養殖管理下,本魚種於魚齡一年的平均魚體重約為十二兩,魚齡二年時即可剖取收成烏魚卵巢,製成烏魚子販售,但若考慮所製成烏魚子之品質及製成率及產量時則以三齡魚收成為宜。
 
4.小鉑:此魚種與大鉑魚種相似,但成長體型稍小於大鉑,因此,其卵巢成長亦較大鉑魚稍差一點。因天然魚苗之分佈及出現差異大,故漁民於購買魚苗須特別注意,一般以出現在農歷十二月中旬(尾牙)至隔年一月中旬(元宵)之魚苗較適合養殖業者放養,但常因地域等因素影響導致養殖業者所購之魚苗不一定是原本所預期之魚苗種類,故養殖業者以放養人工繁殖之魚苗較適當。
 
(三)、生態與習性
  烏魚是一種河口性魚類,在沿岸及河口半鹹水水域索餌成長,在外海有暖流影響之地區進行產卵繁殖;烏魚至本省洄游的主要目的就是產卵,其產卵場之水溫在攝氏20-24度,鹽度為千分之30-35;魚苗成長至20毫米時進入沿岸河口處。在天然水域中,烏魚主要攝食海底附著之小型動植物、有機碎屑、微生物、矽藻、藍藻及多毛類幼蟲等,人工飼育則從以往之豆餅、花生餅至虱目魚飼料等,但現在已有烏魚專用配合飼料的製造供應。
 
  烏魚是一種河口性魚類,在沿岸及河口半鹹水水域索餌成長,在外海有暖流影響之地區進行產卵繁殖;烏魚至本省洄游的主要目的就是產卵,其產卵場之水溫在攝氏20-24度,鹽度為千分之30-35;魚苗成長至20毫米時進入沿岸河口處。在天然水域中,烏魚主要攝食海底附著之小型動植物、有機碎屑、微生物、矽藻、藍藻及多毛類幼蟲等,人工飼育則從以往之豆餅、花生餅至虱目魚飼料等,但現在已有烏魚專用配合飼料的製造供應。
 
  烏魚屬雜食性、成長快及繁殖力強等生物特性故適合人工養殖,至於其他溫度、鹽度、溶氧之適應特性則敘述如下:
 
1.對溫度之適應能力:
  烏魚屬溫熱帶淺海上中層魚類,秋冬季水溫下降時大多遷移至較深海處越冬;故其耐高溫對低溫之環境較為敏感。其生存之水溫範圍為攝氏三度至三十五度,而較適宜之水溫範圍則為攝氏十二至三十二度,生長水溫則為攝氏二十至二十八度。
 
  魚苗在鹽度千分之10,20,30時,當水溫每二十分鐘上升攝氏一度時,在攝氏四十度時死亡半數,攝氏四十一度時全部死亡,但在淡水水體中則在攝氏三十九度時即全部死亡,而最適水溫為攝氏二十至二十五度間。
 
2.對鹽度之適應能力:
  烏魚屬廣鹽性之魚類,無論淡水或全海水皆可生存,根據文獻記載在鹽度超過千分之四十以上之海水水域中亦可發現烏魚之蹤跡,但一般是多棲息於鹽度千分之三十以下之水域居多。烏魚苗之最適生存環境則為鹽度千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間。 
 
3.對溶氧之適應能力:
  烏魚對池中溶氧之要求甚高,溶氧量於2ppm以上時活動正常,若欲對成長有利則需維持在5ppm以上。當溶氧量低至1.75-0.87ppm時烏魚就發生浮頭現象,魚苗則在低至0.72-0.52ppm時會發生昏迷,窒息死亡。一般而言,烏魚苗之致死溶氧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且在純淡水中之致死溶氧量亦較高;也就是說,溫度愈高鹽度愈低時所需之溶氧量愈高。
 
(四)、烏魚苗之人工繁殖
1. 繁殖場條件及設備:
  烏魚苗繁殖必須在具有較高鹽度的海邊,有充足而清淨無污染之海、淡水水源;交通方便,有利於生產與生活,還需有充足的電源。繁殖場最好有室外種魚池,繁殖池至少有三口以上;因台灣目前育苗業者分工較細,故繁殖場之育苗池可有可無,亦即可只負責產卵而將育苗工作交由專業之育苗場負責。
 
  繁殖場內除產卵池外尚需有授精卵孵化桶及種魚蓄養池;供水系統包括抽水馬達、沉澱池、濾水池、蓄水池及管道等;供氣系統包括鼓風機、打氣管道等,另外,收卵網具等設備亦需俱全。
 
2. 生殖習性
(1)性成熟年齡
  魚類之性成熟年齡與棲習環境之水溫高低有關,水溫愈高,性成熟年齡愈早,烏魚之性成熟年齡一般雌烏為三年,雄烏為二年,在台灣養殖池中二年齡之烏魚即可充當繁殖用種魚,若欲有更佳產卵效果則以三年齡以上之種魚為主最好。
 
(2)生殖季節
  烏魚之生殖季節隨各地方不同,在台灣一般為國曆十一月至二月,其他大陸各省如福建、廣東、江蘇等之繁殖季節則為國曆十一月至一月間,在臺灣愈北部之繁殖季愈早,在屏東地區可延長至二月底。
 
(3)產卵條件
  在自然海域中,烏魚產卵是在高鹽度,水溫約攝氏二十至二十二度,在黃昏或天亮前光線較弱的時段產卵;人工繁殖亦需配合自然海域之條件,其產卵效果會更佳。
 
3.種魚來源與培育
(1)種魚來源
  一般人工繁殖用之種魚來源有兩種,一為於生殖季節時於天然水域中捕捉,另一為於養殖池中自行養成;前者所捕捉之種魚易受傷,種魚死亡率高,產卵效果較差,於養殖池中養成者野性小,且品種可確定,催產效果會較好,但在養殖過程中之風險較大,於全年之養殖期間需小心 照顧,以確保種魚之健康及成熟。
 
(2)種魚培育
  培育種魚之種魚池面積以一至二分地較適宜,放養水深約五台尺,放養密度為每公頃六百至八百尾,平常需注重水質之管理,並維持池水透明度三十五公分左右,池中安裝打氣水車,使池水溶氧量維持3ppm以上,養殖期間更需注意避免感染魚病,在繁殖季節前猶需更加注意,使種魚之生殖腺發育更成熟。
 
(3)環境因素
  為培育更適合繁殖用之種魚,對於培育之環境因素需特別注意;以下就光照、水溫及鹽度三方面分別討論,以掌握培育種魚之原則:
 
a‧光照:根據以往學者之研究,水溫於攝氏十七至二十六度時,調 節六小時光照及十八小時黑暗可刺激雌烏卵黃之發生。
b‧水溫:當水溫愈高,種魚之性腺發育愈快,水溫於攝氏二十一度時之性腺發育效果最好。
c‧鹽度:烏魚於淡水水域中魚體會受環境因素影響,體內缺少促性腺釋放激素因子,即排卵激素與卵巢類固醇,影響腦垂體釋放促性腺激素,使雄性素於卵巢內大量累積,使得雌烏之生殖腺無法達到最終成熟與排卵,故於產卵前需將池水之鹽度逐漸提升達到千分之三十二至千分之三十五。
 
4.人工催產
(1)催產種魚之選擇
  雌魚選擇以下腹部膨大柔軟,肛門稍突出,泄殖孔呈紅潤或棗紅色者較佳,且於催產前其卵徑需達600μm以上,雄烏則選擇輕壓腹部即有精液流出者。
 
(2)雌雄比例
  一般採用雌雄比例為 1:2,若雄魚之狀況佳則可提供更多尾雌烏使用。
 
(4)催產激素
  烏魚催產注射採用LHRH-a及HCG兩種藥物,前者每公斤魚重注射 200-240μg,後者為2700-3800I.U.,注射時分成二次注射,第一次注射總劑量三分之一,第二次則注射剩餘之三分之二。一般於注射第二針後之十至十二小時後即可順利產卵授精。
 
(5)催產水溫
  適合催產之水溫範圍為攝氏十五至二十度,溫度過高時產卵授精之效果會降低,更嚴重時更會導致催產不順利,為配合授精卵孵化及魚苗培育,催產之水溫以攝氏二十度左右為最合適。
 
(6)授精卵孵化條件
  當以人工催產方式收集之授精卵移至於水溫攝氏二十二度左右之孵化筒或孵化池中孵化;水溫低於攝氏十七度時胚胎發育緩慢或停止發育,攝氏二十四度以上時孵化率低且多畸形,孵化用海水鹽度最好維持於千分之三十至千分之三十二,鹽度若低於千分之十五時孵化率低,若低於千分之十時即使能孵出魚苗也無法活存;孵化期間之溶氧量維持於5ppm以上時,可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之孵化率,當溶氧低於4.5ppm時,孵化率將低於百分之二十,甚至完全死亡。孵化密度不宜過高,每公升水體中約放三千粒卵即可,若依正常方式進行孵化,魚苗將會於授精後四十八至五十小時後成功孵化。 
 
(7)魚苗培育
  台灣現行之育苗方式有兩種分別簡介如下:
 
1.室內育苗
  育苗池水溫控制在攝氏二十度以上,鹽度同孵化用水,每公噸水體放苗2-4萬尾 ;每二平方公尺育苗池底設打氣石一個,連續進行打氣;孵化後第四天開始投餵少許藻水及牡礪授精卵,約六天後開始投餵輪蟲,至第13天後開始投餵橈角類等活餌,待魚苗成長至體長約十五毫米時即可以粉狀飼料投餵。(見圖表)
 
  在培育過程中要定期吸除池底污物,換掉部份池水;前期可每3天吸一次污物,換1/3水,中期每2天吸一次污物,換1/2水,後期需每天吸一次污物換二次水,每次各換1/3 水,換水時需保持水溫穩定;同時可在魚苗開口攝餌後第七至十天利用換水時添加淡水以降低鹽度,但至魚苗成長至寸苗欲出售時鹽度勿低於千分之十。
 
2.室外土池育苗
  採用此方式進行育苗之地方以嘉義以南,尤以高屏地區較佳,育苗池池底需先裝塑膠管鑽洞以供打氣用;在育苗前需先作水,使池中之藻類及浮游性動物充足,放卵時最好先於池邊放一塑膠帆布製之布斗,以供魚苗孵化後開口攝食時投餵管理方便,且魚苗攝食牡礪授精卵之機率亦可提高;當開口攝餌過料後第四至六天即可將布斗之一角放低,使魚苗隨池水之波動而自然流出至土池中以繼續育苗。在育苗過程,可依靠池子本身之自然生產力維持魚苗所需之餌料生物充足,若餌料生物不足時,可投入粉狀飼料以增加土池本身之自然生產力,或另添加輪蟲或橈角類;亦可在外添加輪蟲或橈角類後再投入少許粉狀飼料以進行追肥,其生產效果較佳;同樣,在魚苗成長至體長約十五毫米左右即可每日投餵粉狀飼料二次;當魚苗成長至可出售體形時,再以魚苗網收成。以室外土池育苗需注意底質老化、藻色穩定及動物性餌料充足之問題即成功一半,育苗過程在開口攝餌七天後即可開始進行淡化以提高活存率與成長率;土池育苗較無法克服之困難即冬季寒流來襲時,水溫降至攝氏十五度以下,會大量降低魚苗之活存率,但當魚苗成長至體長十二毫米以上時,上述之寒流低溫影響就減少許多。 
 
 
 
(五)、抱卵烏魚養殖
1.養殖場條件及設備
  抱卵烏魚之養殖因在淡水或海水之水域中皆可養成,故養殖場之地點就不會如繁殖場般嚴苛,下面區分成五部分來進行介紹。
 
(1)水溫
  烏魚屬廣溫性魚類,但在冬天水溫降至攝氏十二度以下時,要停止投餌,下降至攝氏八度以下時最好要有保溫設備或抽海水注入調節水溫,避免凍傷患病;依目前台灣之溫度養殖烏魚尚不會有凍死之狀況發生。
(2)水源
  淡水與海水皆可養殖,淡水烏魚之成長較快,海水烏魚之成長慢但其魚體體色較佳,卵巢之呈色亦較好。
(3)水深
  一般保持三台尺以上,若要防止水溫變化過劇及增加烏魚成長速率,則最好能有五台尺以上。
(4)交通
  力求便捷,最好能使活魚車或飼料車等直接到達池邊,以方便運輸飼料及魚貨。
(5)設備
  魚池除基本之注排水設施等設備外,每公頃可設自動投餌機 2-3部;水車約四部,以增加溶氧改善水質;並儘可能備有發電機及柴油引擎抽水機等以備停電時之需。
 
2.養殖魚種之選擇
  目前養殖戶從事烏魚養殖,主要分成兩部分,一為飼養約一年之烏魚,以供消費市場需求或提供進行抱卵烏魚養殖所需之魚源,第二部分則為養殖時間較長的抱卵烏魚養成,後者雖有較高之經濟價值,但是風險及成本也相對提高;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一般養殖戶普遍認為養殖烏魚收益之高低與否,其所放養之魚種為主要關鍵。
 
  台灣現有烏魚種類一般而言可區分成四種,分別為牛屎烏、大金鱗、大鉑、小鉑,其特點在前面第二項內已有介紹,而養成為抱卵烏魚者,以大鉑種為最適合;惟絕大多數養殖業者尚無法從魚體外觀來區別各魚種,因此,對於魚種之判別需要有更詳實的判斷依據來提供養殖戶參考;並且應對於已知之資料作有系統的研究確認,加強魚種辦識方面之研究,以促進烏魚養殖事業之發展。此外,近兩年來民間繁殖業者亦開始量產烏魚苗,養殖業者亦可購買人工繁殖之烏魚苗進行放養,較可確保烏魚之抱卵養成機率。
 
 
 
 
3.性比與雌雄判別
 從事抱卵烏魚養殖之養殖戶無不希望可飼養出擁有碩大烏魚子之烏魚,而且池中之烏魚又以雌烏占大多數;因此,在放養之前購入烏魚時,對於雌雄之性別選擇為重要之步驟,此一步驟亦為將來收成時收益多寡之關鍵。
 
  一般若未經挑選烏魚雌雄性別比例,在飼養至魚齡二年時往往以雄性占大多數(約占百分之六十至八十),但若有經挑選則情形可大為改變,雌魚比例可提高至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可達百分之九十;因此,絕大多數養殖戶認為養殖前雌魚挑選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