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鱸特徵
■學名:Micropterus salmoides
■俗名:大口黑鱸、黑鱸、美洲鱸、加洲鱸、美洲石斑等
本省於民國64年由民間自美國加洲引進,經多年來業者與有關研究單位的通立合作,終於建立起該魚種的繁殖技術。此魚肉質相當鮮美,且細骨少、成長快,較之一般魚類亦毫不遜色,滿受消費大眾之歡迎,是一種值得養殖的魚種。﹝原產於北美洲淡水河川中的塭水肉食性魚類,係當地重要的遊釣魚種之一。
美洲鱸生存溫度範圍在2~34℃,生長適溫為12~ 30℃,屬廣溫性魚類,遍佈美洲河川、湖泊,任何水域都能發現其蹤跡,可見其生命力甚強。由於係陸封型,因此能在淡水飼育成長。美洲鱸屬肉食性魚類,性兇猛,椋食性強,喜捕食小魚、昆蟲等。在適宜的環境,食慾極為旺盛,通長在水溫低,池水混濁或風浪過大時,會停止攝食。
二、繁殖特性
產卵期
|
雌魚繁殖年齡
|
雄魚繁殖年齡
|
抱卵數
|
繁殖水質
|
產卵期12月至5月
|
2年
|
2年
|
抱卵數 6000~10000粒
|
產卵水溫18~25℃ 2~4天孵化
|
三、繁殖方法
美洲鱸的產卵期因地因時而異,通常在水溫18~24℃之春夏季為主。目前美洲鱸的繁殖幾乎全是自然產卵,產卵後再把卵移到孵化池孵育。人工催熟、採卵甚少採用的原因乃由於該魚種的卵呈多次成熟、分批產卵所致。在產卵期間10~15天左右,便可將養殖一年半以上之雌雄種魚按3:2的比例放入產卵池。雌魚宜選腹部膨脹而柔軟、生殖孔稍充血者,雄魚則選取體型較大者為宜。產卵池池底以硬底為佳;水深維持在80公分以上,沿池壁邊緣放置盛有卵石之木箱當作產卵場,每個木箱的間隔約1.2~1.5公尺 。
四、種苗培育
剛孵化之幼苗平躺於池底,至孵化後3~4天才會開始攝食。從第七天起可逐漸投餵豐年蝦無節幼蟲,此階段幼苗的攝食行為與消化能力均極 快速。因此在早上天亮時便可開始投餌,通常2~3小時投1次,每次須投入足量的飼料,否則會發生殘食現象,造成弱肉強食的嚴重損失。培育10天後,體長已達0.9公分,此時可以開始投餌較小型的水蚤。到了12~13天,體長可達1.2公分左右,此時不論在孵化池或是移到魚苗培育池,均可投餵中型水蚤;於17~18天起可以投餵大型水蚤,待長至2公分左右,可用水蚤或絲蚯蚓馴餌,然後再改用人工配合餌料如下雜魚槳摻混鱒魚飼料作成的粒狀餌,每3~4小時餵1次。體長達5~6公分即可放養。
五、養成時間
魚苗5~6公分養殖6個月即可達500公克。
1.養殖管理
(1)放養時體型務必一致,放養後2個月左右,應於天候良好的晨間進行分養工 作。
(2)避免水池過於混濁或肥沃,透明度以30~35公分為宜。
(3)投餌量需適當,切忌過多或不足。
(4)餌料中應定期添加適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由於美洲鱸對蛋白質的需求較高,因此,可以投餵鰻粉、下雜魚等。投餵時間上下各一次,投餌量需視天候而定,一般水溫以20~25℃為宜。氣溫過高或低時,投餌量應酌減。
2.魚病防治
(1)鐘形蟲+白斑病
症狀:感染之病魚會於上層水面迴旋,嚴重者會摩擦池壁。
治療:口服抗生素並以福馬林藥浴。
(2)車輪蟲
症狀:感染之病魚會於上層水面迴旋。
治療:換水改善水質,以福碼林藥浴。
(3)指環蟲
症狀:病魚之食慾明顯降低,嚴重者不攝餌。
治療:換水改善水質,並以馬素展藥浴。
(4)鏈球菌
症狀:病魚食慾降低,池魚開始大量死亡。
治療:清池,並對病魚實施口服抗生素。
(5)愛德華氏病
症狀:病魚食慾降低,池魚開始大量死亡。
治療:池水以BKC消毒,所使用之水源必須充分曝氣後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