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共 2 頁
一、虱目魚特徵
▓學 名 Chanos chanos (Forssk{SYMBOL 229 \f"Times New Roman "}1775)
▓異 名 Mugil chanos
▓俗 名 (中)麻虱目仔;(英)Milkfish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截面呈卵圓形;圓鱗,鱗小,鱗片在背鰭與臀鰭基形成鱗鞘;口端位,口小,下頜中央具突起,無齒,胸鰭低位,尾鰭深分叉。
▓分 布 廣泛分佈在印度、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地區較為少見。本省南部較常見。
▓棲所生態 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魚類,能適應各種不同鹽度的棲息環境,從河川中的淡水到河口紅樹林區到海洋中的砂質底地形或珊瑚礁區的環境,皆有其蹤跡,母魚一次可產上百萬顆的卵,春秋季之仔稚魚期常在靠海近岸河口區隨波逐流,漁民撈捕後,售於養殖戶蓄養,人工繁殖亦已成功。
▓體 長 最長可達180公分,通常多在50公分以下。
▓漁業利用 為本省的主要養殖魚種之一,魚肉細緻鮮美,為家庭食用魚的佳餚,適於煮薑絲清湯或碳烤,味道皆不錯。除了家庭食用外,加工製罐頭適宜。
* 圖片取材於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邵廣昭等。
二、簡介虱目魚節的構想與實施
(一)、虱目魚簡介
虱目魚 (Savalon)在台灣飼養的時間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是一種遍布於全世界熱帶與亞熱帶的水域,也是對鹹度皆可適應的魚種。另一種顯著的特色是非常怕冷,除非有特殊照顧,否則不適宜飼養。虱目魚苗自繁殖時,大多產卵於距海邊20至30公里的水域,因此漁民大都利用舢板出海捕撈虱目魚苗。迄至民國73年始由林烈堂漁友,以其飼養十多年的虱目魚繁殖出魚苗,故在民國76年以後,乃逐漸由人工繁殖虱目魚苗,取代天然魚苗,目前年產人工魚苗達3至4億尾。
台灣虱目魚的年產量,近20年以維持在 3萬公噸居多,至79年以後因蝦病關係,許多養虱目魚長期以來,一直是南部居民主要消費魚種,許多有名菜餚,諸如虱目魚肚、虱目魚米粉、虱目魚麵線、醬筍虱目魚薑絲湯、紅燒虱目魚....等這些虱目魚佳餚均流傳在中南部,亦少以食譜有計畫的虱目魚的認識與喜愛偏低,在早期更因產銷上從南到北會使魚的鮮度不夠,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近一、二十年來由於捕捉與預冷技術的改進,將活魚打暈,排在圓筒容器內魚頭朝上,舖上冰塊保鮮,目前北部均吃到新鮮的虱目魚,但與中南部相較,仍有待加強推廣。
(二)、虱目魚節的構想
1.目 的
台灣虱目魚養殖的歷史淵源和產地,集中在廣大的雲嘉南沿海地區,更由於消費需求,以及餐飲經驗的累積,所創出來各種名聞遐邇的虱目魚佳餚,而有虱目魚故鄉的美譽。但尚未廣及北部地區,讓更多的大台北地區的居民和社會大眾,有機會瞭解、認識和進一步喜愛虱目魚的美食。另一方面虱目魚養殖魚塭之場地,相關的海域、河口、鹽田、沙灘、海岸防風林、海鳥、紅樹林、潮間帶定置漁網等資訊,均可結合活用,發展觀光休閒漁業。而虱目魚養殖文化之飼魚、釣魚、虱目魚、數魚苗歌、撒魚網、撈魚、混水摸魚、撐筏、虱目魚王比大小等活動,與自然生態、產業和文化資源等相互影響,激盪的擴大。乃構思辦理虱目魚節,將虱目魚經由資源活用與機能拓展,將生產性拓展到教育、健康、觀光休閒娛樂和地區性產業發展。這種深層和整體性的推廣工作,別以節慶祭儀的方式推動,較易彰顯成效。
2.地點的選定
眼前許多節慶、祭儀或產業文化節季活動,在辛勤籌備,轟轟烈烈辦理,於激情過後,又歸趨於平靜。而在激烈的活動期間,又給地區的農漁民帶來些什麼?這是產業節季活動,所應考量的重點。在創辦或策劃相關的節季活動,首先考慮到的是,亦即設想的前提是:1.能給地區的農漁民帶來那些經濟利益;2.當地農漁民能為前來參與活動的社會大眾提供那些服務,包含活動的參與、體驗、趣味競賽和產品銷售、知性之旅等;3.活動過後,平時一般社會大眾再舊地重遊時,有些設施和服務項目可利用,正如媽祖不只是其誕辰有香客,平時香客亦可朝拜。基於以上構想與作法,因此選定已初具觀光漁業規模亦具永續經營雛型的北門鄉海濤園,做為辦理虱目魚節活動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