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慶老譯駐日代表處經濟組副組長
漁業推廣第229期
日本東京海洋大學(東京都港區)正式著手開發利用IC-tag,建立鮪魚的生產履歷追蹤系統。這套系統可追蹤在印度洋或大西洋所捕獲的鮪魚,從捕獲起到店面上架為止的整個生產過程,而相關之漁業團體也開始進行加上鮪魚肉質等附加價值資訊之開發工作。日本個體識別系統的推動已經在牛隻上建立制度,在魚體方面,為了「食的安全」,現在才開始嘗試推動。以鮪魚消費量佔全世界第一而自誇的日本,去年曾發現有偽造標示之情形,此一新系統的推動如果能達到實用化,對不當行為的防止,應該能發揮相當之功效。
東京海洋大學所推動得生產履歷系統是漁民在海上捕獲鮪魚後,馬上在船上利用專用的終端機,把每尾魚的漁場、魚種、重量及漁船等資料記錄下來,然後把記錄這些資料的ICta g 塞入鮪魚體內,再予以冷凍。
為了防止遭到竄改,這些資料會透過通信衛星,自動傳送到日本的資訊管理基地。拍賣後的販售狀況,也會要求大盤商或小販店向資訊管理基地登錄,提供資料,進行一元化的管理。
消費者祇要利用個人電腦或行動電話,直接連到資訊管理基地,再輸入鮪魚容器或包裝上所標示的商品號碼,即可馬上看到整個生產履歷資料。
研究團隊從去(2004)年起開始在印度洋進行實驗,測試專用終端機的性能及IC-tag的耐用性等。今(2005)年則擬以釣獲鮪魚(做為生魚片用)的延繩釣船為對象,進行真正的開發工作。在資訊管理基地中處理的資料庫,也正與民間企業合作,開發建立中。
該校的宮本佳則副教授表示:「漁產品食的安全也如同牛隻的生產履歷管理制度一樣,受到嚴格的要求,因此針對高商品價值的鮪魚,也有建立實用化管理制度的必要。3年之後,應該可以達到實用化的階段」。
另一方面,專門研發漁業用機器類的社團法人「海洋水產系統協會」(港區),也正在研發能將鮪魚的肉質等資料納入、且適合業者使用的生產履歷管理系統。
此系統即漁民在船上把鮪魚解體,再依每魚塊(block)的「體脂肪率」或由漁民的肉眼來判定、記錄魚肉的品質資料,然後再配合漁場或魚種等資料,把這些資料以二次元的條碼(bar code)印刷,並貼到容器或包裝上。卸魚拍賣後,市場相關人員祇要利用附有照像功能的手機讀取條碼,即可獲得所有的相關資訊,「不僅能保障食的安全,同時也可以提昇商品的價值」。
依水產廳的資料顯示,2002年全世界鮪魚的漁獲量約218萬公噸,日本消費了其中的3成,約61萬公噸,可謂是鮪魚的消費大國。其中,以生魚片的消費型態最多,約51萬公噸。去年,神奈川縣的大盤業者被發現把大目鮪標示為黑鮪來出售。農水省在今年6月懷疑不當標示有蠢動的跡象,因此開始進行特別調查。該省的消費安全局也表示:「鮪魚的生產管理是聯結食的安全的嶄新架構,希望能早日達到實用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