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共 3 頁
Evaluating Taiwan seafood traceability system.
吳天祥 撰
第一章 前言
食品衛生安全對人體健康之影響最直接且深遠。近年來國際間相繼發生禽流感、狂牛症(B.S.E.)等疫病,且部分農產品被檢驗出農藥殘留過量,以及基因改造食品(GM food)、黑心食品充斥等事件層出不窮,引發生產者、流通業者與消費者的不安和恐慌。為解決農產品的衛生安全問題,歐洲零售業團體於1997年提案建立EurepGAP,並於2000年正式建立制度,歐盟、美加及日本已先後實施食品可追溯制度,以確保消費安全。其他國家如紐西蘭、澳大利亞、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及中國等,紛紛立法訂定「食品安全」相關規範,開始規劃推動。由於消費者對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日益關切,要求「食品的源頭管理與衛生安全」已成為國內社會大眾關注的議題。為順應此一世界潮流與消費者需求。我國於2004年開始規劃推動農漁產品產銷履歷示範計畫,2007年起展開第一階段計畫,擴大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以保護消費者「食」的安全。
歐、美、日、紐、澳等國家對於食品之產銷履歷制度,除了立法規範之外,對於全面實施之時程,亦均訂定時間表面臨當前全球化競爭及消費結構轉變的嚴厲考驗。政府及相關業者(stakeholders),應有所認知並全力以赴推動此一制度。無論在相關法令之制定,或相關業者與消費者之教育各方面均應加快腳步,建立從「漁場」到「餐桌」所有產銷資訊公開、透明及可追溯的一貫化保障制度。從源頭的土壤、水質,中游的飼養等資材安全、生產管理,到下游的產品衛生安全,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及品質把關。除了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之外,透過產銷履歷制度的推動,更可提升產業經營效率,提高產品品質與附加價值,使產業轉型與升級。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漁業委員會(Committee on Fisheries; COFI)從2000年起對「促進及加強負責任漁業和水產養殖對世界糧食供應和糧食安全的貢獻」議題中之「漁產品消費、安全和質量」涉及評估與漁產有關的危害和風險、安全與質量受到高度地重視。根據2006年9月4-8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漁業委員會水產養殖分委員會第13屆會議紀錄指出,在多方面努力與創造支持負責任發展所需的「有利環境」下,水產養殖目前占供人類消費的全球魚產量的43%,預期將繼續增長,即使增長速度比過去減緩,也將足以在今後幾十年中,彌補野生魚類供應與需求之間可能出現的全球缺口,對世界糧食安全扮演著極重要角色。
2002年1月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農漁業面臨更巨大的衝擊與挑戰。尤其同屬會員國之中國及東南亞鄰近國家,挾其低生產成本與大面積經營的優勢,面對此一國際化貿易環境的衝擊,推動「產銷履歷」,建立安全、安心的環境,以提升漁業及漁產品競爭力,透由產銷過程的資訊化,並蒐集運用相關資訊,以提升經營管理效能、產品之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本研究將就國內漁產品供應鏈各端點建立「產銷履歷」制度之關鍵因素,政府與相關業者之間如何以伙伴關係(partnership)共同研究改進此一制度規範,除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與法規制度等資料外,並蒐集、分析相關業者與專家學者對國內推動「漁產品產銷履歷追溯」制度的意見,期於制度規劃建置之初,能充分參酌各方意見以符合產業、市場與國際趨勢要求。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過去國內關於多功能漁港之研究文獻較為缺乏,近年來隨著漁業產值比重日漸降低以及各類漁業問題的增加,使得我國漁業面臨空前的變革壓力,而漁港發展方向也有必要加以檢討調整因應。另一方面,隨著政府逐步開放海域供遊憩活動使用及國人生活水準及所得提高後,對海陸游憩活動的需求日增,因此開發漁港多元化功能及發展休閒漁業成為政府所致力發展的重要措施之ㄧ,相關的研究文獻亦相繼提出,惟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文獻多在於多功能漁港的「規劃利用」與「使用效益」方面,在管理政策上的文獻較為有限,茲將上述文獻概要回顧如下:
一、有關產銷履歷(traceability)定義之文獻
冉繁華(2005)養殖漁產品產銷履歷之全程追溯,係由餐桌一直追溯至養殖場的整個過程,生產端包括:種苗來源、飼料(餌料)、水質、底質及疫病用藥等的管理;運銷通路端包括:運輸工具、其環控因素、加工廠的管理及環境衛生、分切包裝處理過程的管理等,在末端通路包括:超市、餐廳或是傳統市場其環境衛生及保存與展售設備的管理等,都是整個「產銷履歷追溯」不可或缺的環節。透過可以追蹤及回溯漁產品在生產、處理、分切包裝、及流通販售等各階段之狀況,進行適當的履歷紀錄與資訊管理,提供消費者安心的食品及安全衛生的資訊,確保漁產品「由魚池或船上到餐桌(From the farm or sea to the fork)」一貫化的安全性與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