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3 九月 2015 分類:專題報導
列印
文/李聿文國立海洋大學法律研究所
 
前言
 
  南方黑鮪是洄游於南半球的大型鮪魚,與洄游於北半球的黑鮪都是肉質鮮美的高度洄游魚種。有關高度洄游性魚種(Highly Migratory Species;HMS)的管理問題,聯合國於1993年7月12.30日在紐約召開會議,討論跨界性與高度洄游性魚種的問題,該會議應21世紀議程(此計畫源於1992年之地球高峰會議)所要,同意於1994年3月及8月之會期進一步解決存在於跨界性魚種和高度洄游性魚種問題。該會議主席考量1994年重新開始的會議,已派人著手起草一分具有拘束力且合法的協商條文。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澳洲、紐西蘭及日本等三國已經於1993年3月10日簽訂一分有關保育南方黑鮪(Southern Bluefin Tuna;SBT)資源之協定,也就是所謂的「南方黑鮪保育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以組織運作方式進行南方黑鮪資源的管理。
 
  由於資源狀況仍未見明顯恢復,日、澳、紐三國把總漁獲量從38,650公噸減少至11,750公噸,而日本的漁獲配額從23,150公噸削減到6,065公噸,也因此迫使日本漁業者為了維持經營而不得不轉換漁場。日本從1995年開始已經正式向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Southern Bluefin Tuna ;CCSBT)提出增加漁獲配額之要求,但是澳洲及紐西蘭認為只要多捕一尾,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使得資源絕跡,所以一直不同意日本的要求。雙方見解的差異在於對資源評估之差異,是故日本為了消除與紐、澳之間見解的差異而向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提案要求以達成雙方之共識為目標而共同進行漁獲試驗調查作業去蒐集科學性資料,並在1995年初提案於1996年正式向科學委員會要求進行檢討,但是紐、澳兩國連續兩年予以拒絕該項提議;至1998年日本即不顧兩國的反對單獨進行漁獲試驗,使得有關南方黑鮪的爭議頻傳,因此產生了1999年的南方黑鮪案,更引起國際間的注目;至2000年11月第六次的年度大會,CCSBT方同意南方黑鮪漁獲試驗調查。近年來國際保育機構(如綠色和平組織)也開始憂心南方黑鮪的資源狀況,也是動作頻頻,甚至嚐試將南方黑鮪列為CITES和IUCN的資源遭受威脅物種名單中,強迫導入外界的貿易制裁來管理,但截至目前為止,SBT仍未被列入瀕臨絕種的動物名單中。
 
  本文就南方黑鮪的特性、分類、成長過程、資源概況及近年來紐、澳、日三國就南方黑鮪的管理,予以敘述。
 
南方黑鮪之簡介
 
鮪魚之分類
 
  南方黑鮪在分類學上是屬於「鮪屬」(Genus Thunnus):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硬骨魚綱(Class Osteichthyes);
  條鰭亞綱(Subclass Actinopterygii);
  鱸目(Order Perciformes);
  鯖形亞目(Suborder Scombroidei);
  鯖科(Family Scombridae);
  鮪屬(Genus Thunnus)。
 
  除南方黑鮪外,在這個「屬」下還有幾種非常相關又重要的鮪類,依據Shingu 1978年的報告,可在這個「屬」下分出7個鮪魚「種」:(表一)
 
  另一位名為Ward的科學家在1997年根據基因研究成果,肯定上述將黑鮪分成南方黑鮪和北方黑鮪的分類分式。依據各魚種的內部構造,Shingu也將上述的7種整合成三組:(1)南方黑鮪、北方黑鮪、及長鰭鮪;(2)黃鰭鮪、長腰鮪、及黑鰭鮪;(3)大目鮪( 結構上界於上兩組之間)。
 
  這些魚種都是大洋性魚種,也常在沿海以成群方式出現,牠們都具粗壯又流線的身體。其中,以南方黑鮪和北方黑鮪最能適應冷水溫,因此能在溫帶海域占居較豐富而廣闊的覓食漁場。本文僅就南方黑鮪作一概要性之介紹。
 
▲黑鮪都是肉質鮮美的高度洄游魚種。(王志民攝)
 
南方黑鮪之成長過程
 
  南方黑鮪出生於澳洲西北海域的大陸棚(印尼南部海域),在母魚每次產下約一千五百萬顆魚卵之中,至終只約有一至兩尾能存活長大而已。
 
  當南方黑鮪開始游泳時,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為了從海水中獲取生存所需的氧氣,牠必須不斷地游泳,以讓海水流經牠的鰓。在牠一生之中,每一秒所游經的距離就和牠的體長一樣。因為牠的魚體比水重,所以牠必須無時無刻地(包括睡覺時)都保持游動,不然牠就會下沈。也可能因此,牠每天的食量相當大,甚至一天要吃到相當於其體重5% 的食餌。
 
  南方黑鮪就如同大海中敏捷的獵人,擁有相當發達的感覺器官。牠有很好的聽力,可聽到並辨識聲音;視力也相當敏銳,就如同老鷹和狼等高速掠食者一樣,可雙眼並用、可有立體的視覺。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南方黑鮪大約10-12歲成熟,約10-12歲方能產卵,其最大壽命約40歲,而40歲的南方黑鮪年齡是以耳石和脊椎骨來判斷,牠自出生開始每年會多長出一截脊椎骨,就跟樹的年輪是一樣的道理,最大可成長到200公斤以上,但只有少數能夠活這麼長或長得那麼大。牠的一生都在洄游並且進行著壯大的冒險之旅,終其一生,牠將游盡千里的廣漠南洋。
 
南方黑鮪之洄游路線
 
  從出生開始,牠的一生都在洄游並且進行著壯大的冒險之旅。在產卵後2-3天,就會變成仔稚魚,並開始隨潮流向南漂流到西澳大利亞省的沿岸,棲息在李氏潮流(Leeuwin Current)中,此時約為1歲左右的幼魚,然後再往東洄游,1-2歲魚可常在南澳大利亞省西岸的沿岸水域發現,直到2-3歲,其生活史中與大陸棚水流的關係都比大魚來得密切,其早期的生活史全在澳洲沿岸水域中;約4-5歲的幼魚或少年魚,則分散在西風漂流(West Wind Drift,或稱南極環流,Antarctica Circumpolar)中,並隨季節變異週期性地洄游。洄游過程可能分成兩群,一群通過大澳洲灣,往南游向塔斯馬尼亞海域,再往北游向新南威爾斯省的東岸;另一群則隨南赤道流( South Equatorial urrent)西移,或從西澳大利亞省的西南部向西分支洄游,直到非洲的南部沿岸。途中則在浩瀚的大海中,進行漫長的覓食旅程。當到達性成熟後,牠會再回到牠的老家產卵,也就是瓜哇南部到西澳大利亞的西北部間。
 
 
 
 
 
 
 
南方黑鮪的資源概況
 
早年評估情形
 
  從1982年起,會員國每年皆持續對南方黑鮪資源狀態進行檢視,並持續認為南方黑鮪親魚的資源量正在嚴重下降。所謂親魚,係指已經成長到可以繁殖下一代的成熟魚,牠的資源量狀態,可以說是決定南方黑鮪漁業存續的重要因素。1996年的評估結果顯示,親魚資源量只達1965年的5%.8%水準。那一年的南方黑鮪總漁獲量為歷年最高,而親魚資源量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下降。1980年的親魚資源量為1965年的25%.39%(平均36%),為一般所接受的親魚「生物安全資源量界限」。通常若親魚資源量低於這樣的水準,這個資源將越難繼續繁衍幼魚。自1983年起將這一年當作後來資源復育的目標,希望將來的管理結果要能讓親魚資源量恢復到1980年的
水準。
 
  多年來親魚的資源量都持續低於這個水準,因此才會不斷有必須加強管理南方黑鮪漁業的呼聲。從1950年代開始,親魚的數量明顯減少,且從1980年代的初期開始,減少的速度特別急劇。親魚的資源量在1960年到1992年的32年間,從307,000公噸減少到了32,000公噸。從1980年代後期,CCSBT每年訂定總容許漁獲量(TAC)的目標就是要重建親魚資源,使其在2020年前恢復到1980年的水準。1996年評估結果顯示,這樣的漁獲限制已使親魚資源量的下降趨勢減緩,也有可能已經止住資源量的下降。但科學家們對維持年總漁獲量在1995年水準時親魚資源量的長期預測結果,仍存有很大的歧見。無庸置疑,要估測未來20年後的資源量,本來就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澳洲科學家預測結果認為,若維持年總漁獲量在1995年水準,20年後的親魚資源量仍會很低;相反地,日本科學家的預測結果認為,資源會很快恢復,而主張應增加總漁獲量,進而單獨進行漁獲試驗。
 
1998年評估情形
 
  歷屆CCSBT科學家會議,日、澳兩國都為資料問題、資源評估模式、模式使用的參數及結果的解釋有很多的爭議, 為此CCSBT特地於1998年會議中,予以討論。
 
  生物學方面,共討論年齡、成長、自然死亡、再生產參數及系群結構等五項主題,其中有關再生產參數有很深入的討論,認為最初成熟年齡應是10歲,而非原所假設的8歲。另外也發現,在印尼南部的產卵場,小體型魚主要分佈在較深水層。至於資源評估方面,共同討論體型別漁獲量、單位努力漁獲量分析、資源量指標、族群與模式參數、資源推估、不確定參數及資源狀況等項主題。由於南方黑鮪資源的重要性,各與會國,包括會員國和非會員國,在這方面都有相當多報告發表,提出各類資源研究和分析成果,但因為各國之評估結果相差很大,因此會中有相當多的爭執,最後仍無法達到一致的結論。
 
  由於南方黑鮪分佈相當廣泛,漁民作業漁區難以選擇,加上日本自1989年開始實施配額及漁期管理措施,造成許多南方黑鮪的分佈漁區未有漁撈作業而無法取得可靠的漁獲資料。雖然有一些非會員國的漁獲資料可以作為輔助,但這些資料尚未經過科學檢視和確認,因此還不適合應用在資源評估上。然而上述現象造成了可用的漁獲資料中,在1960-70年代的分佈漁區和1980-90年代之後的不同。早期有漁獲,現在因未有漁撈作業所以無漁獲的漁區,到底是真的沒有魚,還是只是沒去捕,這個問題若沒有適當解決,應用到資源評估模式後的結果,就會有很大的誤差(會低估南方黑鮪的分佈範圍)。這是近幾屆CCSBT科學會議中,會員國對評估結果最大的困擾和爭議之一,也是日本一再強調進行試驗性漁獲調查計畫之重要性的原因。
 
 
 
資源評估結果
 
  在資源評估方面,經過幾次會議的討論後,大家認為單位努力漁獲量(CPUE)分析及實質群體分析(VPA)兩項研究較適合用來應用在南方黑鮪的資源評估上。
 
 
A. 單位努力漁獲量分析(CPUE)
 
  CCSBT用來瞭解南方黑鮪漁業及其資源管理成效的依據,主要是從漁船上所取得的漁獲量及漁獲努力量資料,目前這些資料大都是從觀察員上船蒐集或從商業漁船的作業報告中取得。這些資料可用來計算單位努力漁獲量(=漁獲量( 尾數或重量)/漁獲努力量,也可稱為漁獲率,指某單位鉤數的漁獲尾數或重量),若經過適當的標準化或校正(如下述),這個值可以是判定資源狀況的一個很好指標。在1997年時,釣一尾南方黑鮪約需500鉤,但是在1970年時約只需要100鉤就能釣到一尾;若作業漁區和季節,以及作業方式都一致的話,這就表示1997年的資源狀況比1970年時較差。
 
  在實際漁業上,CPUE值會受作業時的漁區、時間、漁法、或甚至魚餌、水文等影響,而使其變得難以比較,所以需要一些標準化或校正過程,以去除漁獲資料中內含的擾亂因子,能單純代表資源密度或資源狀態。以往對於南方黑鮪漁業校正的主要因子包括漁獲時間(年、季或月)和漁獲地點(漁獲統計區塊),最近認為,南方黑鮪這種洄游快速的魚種,尚再考慮其分佈範圍。因此,在CPUE的校正研究上,再增加對漁獲緯度、分佈海域面積、沒有數據漁區之代表意義等考慮。由於標準化過程的考慮因子複雜,再加上分析模式所採用不同的誤差假說,在1998年的會議中,就提出了十幾種的CPUE分析結果。
 
 
B. 實質群體分析(VPA)
 
  VPA是用來分析不同年齡魚的歷史資源變動,可以由其計算出,現在某年齡魚相對於歷史某一年的資源水平。它可以經由自然及漁業造成的死亡,從最大或最小年齡魚的魚數推估出某年齡魚的尾數。只要有可切分成各群的時序列漁獲資料,加上基本的自然死亡資料,就可漸漸推估出產生這些漁獲量的資源量大小,以及每年的補充量大小。不過推估的過程相當複雜,也有很多種的參數不確定性存在。
 
  CCSBT進行資源評估的主要程序,先確定相關的資源參數及漁業參數,若有三國無法達成共識的參數,則將之設為「不確定參數」, 然後依1997年各國所同意的參數權重計算方式,應用VPA分析各年齡魚的資源量變動,最後預測資源(主要是親魚資源)在目標年(2020年)前恢復到參考年(1980年)的資源量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