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共 3 頁
海洋佔有地球71%的面積,也是地球生物的起源,所蘊藏的旺盛生命力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向來是人類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重要支柱。
海洋中的生物形形色色,分別在生態系中扮演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等不同角色。依照地形的不同,可將海洋生態系(Marine ecosystem)劃分成多種次級生態系,包括(一)沿岸生態系:含濕地、海灣、紅樹林、珊瑚礁、河口、瀉湖等生態系;(二)近海生態系:含陸棚、島嶼、湧昇(或沉降)等生態系;與(三)遠洋生態系:包括深海、大洋等生態系。這些生態系的物種存在與平衡取決於生物、化學、物理、環境與經濟等多項因子的共同作用。
自20世紀以來,由於世界人口的激增與海洋資源的持續開發,廣大的海洋生態系不斷面臨來自氣候變遷、密集捕撈、人類污染與物種入侵等層面的威脅,亟待人類付出更多的關懷。本文謹以紫杉葉蕨藻(Caulerpa taxifolia)與淡海櫛水母(Mnemiopsis leidyi)等二物種為例,略述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對海洋生態系的危害,共同探討目前海洋生態系所遭遇之生物威脅。
綠色海底沙漠~紫杉葉蕨藻
西元1980年代初,以研究海洋生命聞名全球的摩納哥海洋博物館(the Oceanographic Museum of Monaco)被懷疑在清理水族箱時,將一株來自熱帶海域用來裝飾水族箱的綠色海藻倒入館後地中海蔚藍海岸中,隨即揭開一段海洋生態入侵的史頁。至西元2000年時,該株海藻已藉由無性繁殖方式霸佔了全球6,000公頃以上的海域,影響範圍遠及美國加州海岸與澳大利亞南部。該館的無心疏失,充分應驗了西諺「即使是猴子,也會從樹上失足」(Even monkeys fall down from tree)的說法。
事件回溯至1970年代,位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的Wilhelmina動物園熱帶水族館為美化水族箱,自熱帶水域引進一種名為紫杉葉蕨藻的海草,開始進行繁殖篩選,以裝飾水族箱來吸引觀眾。紫杉葉蕨藻適應良好,經過數年在繁殖環境中之紫外線照射、水質藥劑與人為選殖處理,蕨體生長旺盛,綠意盎然,該館館長遂於1980年起將研發成果分送歐洲各大海洋博物館,摩納哥海洋博物館自然在分送名單之列。摩納哥海洋博物館由1982年起開始培養紫杉葉蕨藻,兩年後,潛水者首次在博物館窗外的海邊發現了一平方公尺大的蕨藻生長。
剛開始時,研究人員不以為意。但到了1990年時,該段海岸線已發現三處共3公頃大的蕨藻生長,1991年調查顯示面積擴增至30公頃。1993年,法國海岸發現的蕨藻面積已達1,327公頃,並逐步朝義大利與西班牙等臨近國家擴展。1994年底,克羅埃西亞研究人員首度發現蕨藻已跨越義大利半島入侵境內,至1999年底蕨藻已盤據地中海西部共6,000公頃的海岸線。西元2000年,潛水人員又分別在北非突尼西亞與美國加州南部發現紫杉葉蕨藻的蹤跡,顯示蕨藻入侵區域正持續擴散。
紫杉葉蕨藻屬綠藻植物門松藻目蕨藻科海草,型態包括假根(Rhizoid)、匍匐莖(Stolon)與藻體(Frond)等三大部分,因藻體酷似紫杉葉片而得名。該種蕨藻原生於巴西、印尼、菲律賓、越南、坦桑尼亞等地之熱帶海域,原生型(native strain)之體型較小,主藻體長度僅約2至15公分,攝氏20℃下即停止生長。原生型在海床上呈現零星分布,群落面積並不大,未表現出明顯的生態侵略性。
相對地,盤據在地中海的地中海型(Mediterranean strain)蕨藻則展現迴異的生物特性,並成為生態入侵種:
一‧體型巨大
相較於原生型,地中海型蕨藻在淺水區的主藻體長度為5公分,在15公尺海深之平均長度為40公分,至更深的海床甚可長達80公分,因此地中海型的體積可為原生型的5至6倍大。
二‧生長快速
地中海型蕨藻生長旺盛,假根系統與匍匐莖特別發達。當生長達到平衡時,每平方公尺蕨藻區內平均有220公尺長的匍匐莖生長,其上著生5,100條(9月)至14,000條(4月)的主藻體,藻體乾重達613公克。
三‧抗耐低溫
由於蕨藻原產熱帶,原生型在攝氏20℃以下即無法生長。相對地,實驗顯示地中海型蕨藻在地中海海域所能承受之最低致死溫度為7℃,在10℃時尚可存活3個月。基於此種特性,地中海型蕨藻能於平均13℃的地中海冬季海域中持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