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美華漁業署專員
壹、前言
五十餘年來,漁業政策之落實,漁民福利之執行工作,漁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對台灣漁業發展貢獻良多,同時對漁民權益之保障提高漁民知識、技能及生活改善亦有相當之功能。但近年來隨著內外環境的變遷,漁業結構轉型與調整,漁會已面臨衝擊,如何調整因應繼續擔負重任,朝向永續經營邁進,為漁會目前重要之課題。
目前台灣地區包括省漁會在內計有四十個漁會,漁會轄屬會員計372,400人,其中甲類會員329,022人,占總數之88.35%,乙類會員21,307人,占總數之5.72%,贊助會員22,071人,占總數之5.93%(如圖1-1)。
貳、漁會面臨之挑戰與困境
一、內環境
(一) 經營事業處於萎縮狀況
漁會內部組織計分金融事業、經濟事業及服務事業三大部門,金融事業以信用部為主,辦理會員資金融通,目前計有二十五家漁會設置信用部;經濟事業以魚市場、冷凍(藏)加工廠、購物中心、共同運銷、漁船油轉售為主;服務事業以勞、健保業務、漁事、四健、家政業務為主。四十個漁會總淨值為六十一億元。
漁會雖以服務漁民為宗旨,歷年各級漁會結算年度事業收支,或多或少均有盈餘,但自民國八十八年起已有少數漁會呈現虧損(如圖1-2),其主要原因為金融市場自由化,地方基層金融營運逐漸惡化(如圖1-3),經濟事業則因人事等營運成本漸高,供銷業務競爭力衰退,魚市場交易受場地限制無法成長,影響管理費收入(如圖1-4);而服務事業之經費多為政府以計畫型態補助推動,維持運作,九十年全年四十個漁會經營金融、經濟事業總盈餘為四千七百萬元,服務事業結餘二千六百萬元,可見財務體質逐漸萎縮(如圖1-5)。
(二) 組織活化不足
漁會長期以來依賴漁業保護政策、政府政策性之輔導,並受漁會以會員為服務對象之限制,導致經濟事業多不具競爭能力,財務體質不良,無法吸引傑出人才進入漁會服務,且總幹事具用人權,易受理、監事影響,以致內部組織失去彈性。依漁會聘用人員學歷統計分析,四十個漁會於民國八十年時漁會聘僱總員額為1,826人,大專以上學歷240人,占總員額百分之13.2,高中以下學歷1,586人,占總員額百分之86.1。而九十年進用總員額為1,977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為458人,占總員額百分之28.2,高中以下學歷為1,419人,占總員額百分之7I.8。十年間大專以上學歷人數雖少有提升,惟員工仍有七成以上為高中以下學歷,為影響組織活化之重要因素。
(三) 無實際從事漁業會員之困擾
漁會服務會員為漁會組織之目的及任務,依現行法令,會員入會資格寬鬆,而會籍清查漁會多不主動積極處理,加以每四年一次之漁會改選涉及派系利益,以致於漁會會員在產業面臨縮減情況下,會員仍有增無減,迄目前已逾37萬人,不僅耗費福利資源,更造成漁會行政運作之阻礙。
(四) 漁民與漁會互動疏離
社會環境的演進,漁民與漁會組織垂直與水平不斷深化與廣化,漁民對漁會之認同及向心逐漸喪失,對於漁會盛衰榮枯事不關己,漁民經營困境漁會似使不上力。
二、外環境
(一) 漁業經營國際化的趨勢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1994年1月16日生效,國際間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更為關注,以往我漁業政策較偏重於生產面,晚近已調整資源、生態及環境保護,以促進海洋產業永續發展為理念。
(二) 貿易自曲化的衝擊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預估國外水產品將因關稅大幅降低後輸入的增加,對國產水產品造成強大市場競爭壓力,漁業生產結構必須加以調整與轉型,漁會的利基、組織結構必然受到衝擊。
(三) 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
解嚴後,漁業受兩岸交流熱絡之影響,雖然在漁業勞力上有互補之利,但也衍生漁業秩序及管理的問題,加以兩岸進WTO後,遠洋、近海、沿岸及養殖漁業之經營勢必受到影響。
參、因應策略與機會
一、組織知識化
漁業面臨急速的轉型與調整,未來知識型的產業始有發展的空閒,漁會為引領漁民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第一線的推手,培養及引進人才,促使漁會組織活化與健全,以便因應內外之變局,永續漁會經營, 為首重目
標。
二、經營多角化
漁業調適的方向已朝多級產業化,"智慧加上功夫" 是創造產品高附加價值的途徑,精緻漁業、休閒旅遊事業以及策略聯盟之經營方法是產業升級的作法,同樣漁會不論在經濟事業、服務事業、金融事業或其他事業,更應有此想法與做法,以增裕漁會財源。
三、網路資訊化
與時間賽跑,為事業拓展與深耕之重要基本因子,隨資訊科技時代之來臨,建構產品行銷資訊系統為企業發展成功之要件,漁會需掌握契機,培育資訊人才,加速規劃建立行銷資訊網路,推廣區域性自有服務品牌,配合產銷需求,強化產銷效能,將有助於商機之競爭。
肆、結語
九十年三月九日頒布之漁會法增修條文,漁會可籌組公司辦理法定事業,已賦予漁會更寬廣之發展空閒,為強化組織服務功能,並健全財務結構,漁會未來的發展應建構在大整合與國際化的格局來思考,以便與國家經濟發展接軌。
〈摘錄自漁業推廣月刊第1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