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共 2 頁
文圖 / 洪明仕(新竹市立動物園園長)
一、現存最原始的魚:矛尾魚(Latimeira sp.)古生代的腔棘魚(Coelacanth)同時具有鰓、肺及內鼻孔,鰭狀附肢的結構也與陸生的脊椎動物相同,可說是脊椎動物的祖先。到了中生代,原本棲息於淡水的腔棘魚移到海中生活,牠們的一支後代子孫卻一直活存到現代,也被稱為「活化石魚」。南非東倫敦沿岸及東非印度洋科羅摩群島附近的深海處,1938年以拖網捕獲的矛尾魚(Latimeira chalu);1997年,印尼北蘇拉威西省的首府美娜多附近海域也發現了腔棘魚,1999年被發表為新種的美娜多矛尾魚(Latimeira menadoensis),這兩種魚均屬於總鰭魚,是現存最原始的魚類。
二、體型最大的魚:鯨鮫(Rhincodon typus)體型最大的魚是鯨鮫(Rhincodon typus),也叫做鯨鯊,稱俗豆腐鯊,屬於軟骨魚類,分布於世界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卵胎生,以浮游生物為食,對人類無傷害性,體長可達20公尺。體型排名第二的魚類是象鮫(Cetorhinus maximus),也是以浮游生物為食的軟骨魚類,體長可達12公尺。在硬骨魚類中,最長體長者為棲息於深海的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像緞帶般的身體長度可達8公尺,最長被記錄的標本長度更可達到17公尺。
三、體型最小的魚:原生壤鯉(Paedocypris progenetica)2006年1月25日,科學家發表了體型最小的紀錄魚,那就是在印尼蘇門達臘島森林內沼澤發現的原生壤鯉(Paedocypris progenetica)。這種魚成熟雌魚的長度只有0.79公分,大小和蚊子差不多,也是現存脊椎動物擁有最小個體的種類,打破了長久以來成熟的侏儒 虎(Eviota sigillata)所保持最小0.8公分的紀錄。原生壤鯉除了頭部的骨骼發育不全,腦袋缺乏保護外,更令人驚訝的是,棲息於深茶色酸性(pH3)的水中,這種特殊的生存環境目前正遭受著伐木、城市化及農耕的破壞,最小的魚種正面臨著可能滅絕的危機。
四、最聰明的魚:橫帶石鯛(Opelgnathus fasciatus)魚類不像海豚擁有較高的智商,接受訓練或與人類溝通較為困難,然而,最聰明的魚要算是棲息於沿岸岩礁洞穴中的橫帶石鯛(Opelgnathus fasciatus)了。從小養在水族館的石鯛,在經過魚訓練師耐心的訓練後,也可以做些簡單的動作,例如要求小石鯛魚游過圈圈,或是在水中閃以紅綠燈的號誌,要求小石鯛紅燈停、綠燈行等動作,牠都會接受這些指令而聽命行事,這對於智商較低的魚類來說,已經是相當不簡單的了。棲息於50公尺以淺的岩礁區,以貝類、甲殼類及海膽為食的橫帶石鯛,由於生性機警聰明,對於喜愛磯釣的釣客而言,是夢寐以求的對象魚,也被喻為「磯釣之王」或「夢幻之魚」。
五、泳速最快的魚:雨傘旗魚 (Istiophorus platypterus)魚類泳速的快慢往往取決於本身的體型。紡垂型(炸彈型)魚類的流線體型使得游泳時所受的阻力最小,游泳的速度也自然最快,所以鮪魚、旗魚、鰹魚及鯖魚等都是游泳快速的魚類。大部分的調查顯示,雨傘旗魚(Istiophorus platypterus)是泳速最快的魚,在短時間被測得的速度可達到每小時110公里,相當於陸地上跑的最快的動物-獵豹的衝刺速度。雨傘旗魚全長可超過3.4公尺,體重可達100公斤,獵捕小魚時會瞬間加速,並以急轉彎的方式展開攻擊。
六、產卵最多的魚:翻車魚(Mola mola)產卵數的多寡因魚種及其棲息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海水魚的產卵數多於淡水魚;產「浮性卵」魚的產卵數多於產「沈性卵」魚。在所有的魚類當中,產卵數最多的魚為翻車魚(Mola mola),翻車魚媽媽產下的浮性卵數量可高達3億粒,這是由於牠的卵及仔魚的活存率偏低,因而採取「以量取勝」的生存策略。此外,翻車魚在幼苗階段,外表有尖刺般的突起,藉此增加表面積,並利於漂浮到較遠的海域,所以,產卵最多的魚也是廣泛分布世界的魚。
七、壽命最長的魚:阿留申平 (Sebastes aleutianus)魚類最長可以活幾歲,有很多缺乏根據的傳說,或是道聽途說的猜測而已。棲息於淡水湖泊中的湖鱘(Acipenser fulvescens)及白鱘(Psephurus gladius),壽命可以超過百歲,是比較可信的說法。然而,最長壽命的魚,應該是棲息於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冷水海域的阿留申平(Sebastes aleutianus),根據加州大學的研究,壽命可長達205歲。此種最長壽的魚,體長一般為80公分,深度一般為150∼450公尺,在部分分布的地區具有食用價值及少部分的釣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