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3 九月 2015 分類:專題報導
列印

文圖 / 張水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

 
  一年一度的飛魚季又到了,本來沒沒無聞、只深植於蘭嶼達悟族核心文化中的飛魚,在經過這幾年的商業洗禮、保育關切與文化衝突後,一時名聲大噪。它從臺灣南部隨著黑潮向北洄游,帶動了南從屏東、臺東、花蓮,北到宜蘭、基隆以及臺灣東岸各縣市一連串的飛魚和飛魚卵熱潮,讓國人可享受到獨特美味的「飛魚佳餚」、欣賞到海上特別的「遊艇賞飛魚」、見識到原住民傳統的「飛魚祭典」、購買到從未見過的「飛魚土產」,也帶動了這些傳統漁村觀光的契機。
 
  暫不談有關飛魚資源該如何利用的議題,國人對於這號「魚」物,實際上可能瞭解的並不多,包括科學家對它的瞭解也可能不是很深入。臺灣近幾年除了宜蘭大學陳永松助理教授有特別針對飛魚產卵繁殖方面進行採樣研究之外,其他方面的研究仍是相當缺乏。本文綜合國外對於飛魚的研究報告,概要介紹飛魚研究成果,希望能提供國人有關飛魚的生態資訊。

 

一、飛魚有多少種
 
  飛魚由於外型橢圓,猶如會飛的烏魚,故在臺灣俗稱「飛烏」(統稱),業者大都分為「大烏」及「小烏」, 有的再細分為「細烏」,但實際上在臺灣出沒的飛魚,並不只這幾種。飛魚在分類上屬於頜針魚目(Beloniformes)之飛魚科(Exocoetidae),不同種飛魚有不同的最大體長,依據國外報告,大約在15.50公分之間。雖然飛魚種類很多,但也有學者依型態簡單分為:胸鰭發達的「雙翼型」(例如飛魚屬、擬飛魚屬及尖頦飛魚屬),以及腹鰭同樣發達的「四翼型」(例如斑鰭飛魚屬、細身飛魚屬)。
 
  在1990年代的報告,大都認為全世界共有8.9屬50.60種,但之後有關飛魚的分布上,仍陸續有許多新的發現和探討,甚至在最近幾年還在某些地區發現新的飛魚分布,包括新種的發現及新分布地區的報導( 如2000年在南太平洋發現2新飛魚種、2005年在地中海及2007年在蘇聯發現新的飛魚種出現在該海域等),顯示全球在飛魚的魚種組成及分布上仍未完全確定。
 
  依據中央研究院邵廣昭研究員主持的「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電子版之資訊,目前全世界共有8屬81種,其中共有7屬27種飛魚出現在臺灣東部的黑潮圈水域,所占比例不算少,約占全世界飛魚種之三成。另依據宜蘭大學陳永松助理教授之初步調查,臺灣最常見的飛魚種類,主要為以下7種(以下所附俗名為作者另外檢索得來):白鰭飛魚(俗名白翅)、黑鰭飛魚(俗名藍翅或黑翅)、紫斑鰭飛魚(俗名紅翅)、斑鰭飛魚(俗名花翅)、白短鰭擬飛魚(俗名草蜢仔)、紅斑鰭飛魚、以及細身飛魚(俗名細頭仔)等。但從訪談業者的過程,有些業者對於部分魚種的俗名,仍有些不一致之處。另外,實際上那一種飛魚是優勢種、各種之時空分布如何,則未有確定之研究報告。
 
 
 
二、飛魚的生理構造
 
  飛魚在生理上的最大特色為胸鰭特別發達,長度超過體長一半以上,在受到驚嚇或有掠食者追捕時,就會成群利用上葉短、下葉長之尾鰭的快速推進,衝出水面,並利用類似滑翔翼構造的胸鰭,滑翔於海面上。這種躍出水面滑翔的感覺,就好像在「飛」一樣,所以被稱為「飛魚」,英文也稱flyingfish;其實飛魚並不像鳥一樣在翅膀有肌肉和骨骼支撐,因此不具有拍打翅膀、鼓動空氣使身體上升的功能,而只是「滑翔」而已。
 
  根據1993年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飛魚的滑翔策略主要是為達「最大距離」,而不是為在海面上有最長停留時間,也就是飛魚在乎的是「飛得遠」,而不在乎「飛得久」。這個結果間接支持飛魚滑翔的最重要目的可能是躲避敵人。飛魚最常見的敵人就是俗稱「飛烏虎」的鬼頭刀。但是,另外也有報告發現,飛魚在沒有敵人尾隨的情況下,也會躍出水面滑翔,因此推論飛魚滑翔也可能是為要儘快離開食物不多的水域,去尋找食物。至於飛魚是不是也有可能像海豚一樣,僅僅為了好玩而躍出水面,就得要讀者親自去問問飛魚了。
 
 
 
 
 
三、飛魚的成長和壽命
 
  在年齡研究上,日本科學家曾飼養飛魚稚魚,並分析飛魚的耳石(在魚的頭部內,負責魚的平衡感覺和聽覺,耳石內有像樹的年輪一樣的輪紋,可以用來鑑定魚的年齡,其結構上的化學微量元素也可以用來研究魚的生活史,所以也稱為「魚類的日記本」),他分析耳石上的日輪數,推測日輪數加上10.15即為其日齡(出生的天數),並依此推估出日本沿海飛魚漁業之漁獲年齡為1歲。另外也有學者利用耳石日輪推估得知加勒比海之飛魚最優勢種(出現最多的飛魚)斑翼文鰩魚的日齡成長方式為:成長係數(K)為 0.00854、平均極限體長(L)為 24.5公分,這個方程式大概的意思是,這種飛魚每天大概成長2公厘,一年365天大概就可長到23公分,而平均最大極限體長是24.5公分。飛魚壽命一般認為1.2年,1993年的一項利用放射化學技術分析飛魚壽命的研究,也證實加勒比海優勢飛魚種斑翼文鰩魚的壽命符合2歲以內的這個看法。
 

四、飛魚的繁殖
 
  飛魚為卵生,各種的成熟體長及產卵季節大都不同,墨西哥灣的白短鰭擬飛魚的成熟體長為11.13公分(標準長),而且可有兩個產卵高峰期(9月至隔年1月、3.8月),與一般認知的僅有單一產卵高峰期不同。1994年的一項針對印度3種飛魚的生殖研究顯示,飛魚的生殖潛能並不高,卵巢每克卵數在26.189顆卵之間,但宜蘭大學陳教授2006年的研究則顯示臺灣常見飛魚種每克卵巢的卵數約在620.1013顆之間,差距甚大,可能是因魚種不同所致,也就是不同魚種的產卵數可能大不相同。
 
  大部分飛魚卵都比海水重,具有黏性絲(adhesive filaments)而可成團黏著在海中物質上,包括海中漂游物或底棲海藻,但似乎比較傾向在漂浮物上產卵,臺灣及中國漁民就是利用這種特性,發展利用漂浮物(草蓆)來誘捕飛魚卵的飛魚卵漁業。
 
 
 
 
五、飛魚的漁業利用
 
  飛魚雖非全球重要經濟魚種,但在許多地區是沿海國的重要傳統漁業資源,這些地區包括:加勒比海、南亞、東南亞以及南太平洋等,捕撈的漁具則以流刺網、追逐網、定置網及火誘網為主。在利用上,大部分國家是做為當地食物或魚餌,加勒比海部分國家則是將飛魚冷凍後輸往日本做為鮪釣餌料,是這些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由於日本市場對飛魚卵的高需求,許多國家也發展飛魚卵漁業,而成為該國的重要傳統產業,在亞洲地區包括印尼、中國以及臺灣。
 
  我國飛魚年產量雖不高,但仍為臺灣東部的重要傳統漁業捕撈對象,甚至已超越漁業利用的層次,成了臺灣的本土文化,因此這個資源的存續在最近幾年頗受漁業單位及社會人士的重視。然而,依據漁業署公布之漁業年報(www.fa.gov.tw),飛魚(飛魚卵)產量在2006年呈現顯著下降,從近十年年平均約800公噸(約270公噸),下降到2006年的147公噸(93公噸)(圖一),因而曾引起國內有關該資源是否被過度利用的關切,甚至造成臺灣東南部不同漁業團體間的衝突(見2005.2007年的各大報紙)。
 
 
 
 
六、 飛魚的食性、時空分布與環境影響
 
  飛魚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熱帶、亞熱帶溫暖海域,喜歡棲息在水色澄清海區的表層並成群洄游,趨光性強;食物以浮游動物為主,包括橈腳類及端腳類等浮游生物,偶而會攝食小型魚類;飛魚屬於食物鏈低階生物,因此時空分布也容易受到浮游動物群聚分布的影響。
 
  2000年一篇對加勒比海飛魚的試驗調查報告顯示,飛魚的分布及體型有明顯季別變動,而且會和海水表面溫度、風速及浪高等環境因子相關:針對表水溫,飛魚的分布與表水溫(當地水溫26.75.28.95℃之間)呈負相關;針對風速及浪高,飛魚的分布隨著這些因子的增加而先增加後減少,也就是飛魚不喜歡在風速和海浪太強或太弱的海域。
 
  在臺灣,一般認知飛魚通常在每年3.4月分間隨著海水溫度的逐漸升高而先成群出現在屏東恆春、臺東等地海域, 並沿著黑潮北上, 於6. 7月間在龜山島、彭佳嶼附近成熟並產卵。在這段期間,臺灣東南海域(121.124 、22.23 )的平均表水溫(1994.2006年)約在25.29℃之間(中山大學曾若玄教授提供),比上一段所介紹的2000年報告指出的適溫範圍(26.75.28.95℃)更廣。而實際上,依據海洋大學廖正信副教授
所提供之屏東定置網漁獲資料(圖二),過去飛魚在1月分就在臺灣南部海域有約20噸的產量,因此飛魚出現時之表水溫更可降至24℃,分布範圍更廣,然而是哪一種飛魚、且與3.4月出現在臺灣東部之飛魚是否同種,則尚無研究報告可確認。
 
  雖然飛魚及飛魚卵產量的下降,有可能係因漁捕壓力造成,但由於飛魚的分布與環境因子有顯著相關性,而且從圖一飛魚產量趨勢圖來看,1997年及2004年有異常的高產量,而這兩年正是聖嬰年,而且異常產量的幅度與聖嬰現象的強度似乎有正相關:1997年聖嬰現象較強,2004年較弱,飛魚產量也呈相同關係。因此飛魚產量的變動,除了和漁船的漁捕壓力有關外,也有可能會受到環境變動的顯著影響,不過,目前我國在飛魚時空分布資料的蒐集及與環境因子相關性研究上還相當缺乏,所以還無法有比較明確的結論。
 
七、結語
 
  現在臺灣的飛魚資源管理牽涉到經濟(漁業利用)、文化和保育等層面,已相當重要且複雜化。漁業署針對飛魚資源(飛魚卵)已按責任制漁業的預警原則,先推動一些管理措施,這是值得稱慶的,不過管理應基於對該資源的瞭解,因此嗣後對該資源的科學研究仍應加強,才能適當調節管理的強度,使經濟、文化和保育等三方面都能平衡發展及兼顧。
 
  本報導比較著重在國外的研究成果的資訊,另外國內網頁上也有不少值得參考飛魚資訊,特別前面提到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邵廣昭主任主持的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電子版(version 2005.5)的飛魚科解說(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main1.asp),以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飛魚專題報導」網頁
http://210.243.41.12/Default.aspx?tabid=311)建議對飛魚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上網參閱。
 
 
感謝國立海洋大學廖正信副教授提供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