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共 2 頁
文圖 / 張水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
一年一度的飛魚季又到了,本來沒沒無聞、只深植於蘭嶼達悟族核心文化中的飛魚,在經過這幾年的商業洗禮、保育關切與文化衝突後,一時名聲大噪。它從臺灣南部隨著黑潮向北洄游,帶動了南從屏東、臺東、花蓮,北到宜蘭、基隆以及臺灣東岸各縣市一連串的飛魚和飛魚卵熱潮,讓國人可享受到獨特美味的「飛魚佳餚」、欣賞到海上特別的「遊艇賞飛魚」、見識到原住民傳統的「飛魚祭典」、購買到從未見過的「飛魚土產」,也帶動了這些傳統漁村觀光的契機。
暫不談有關飛魚資源該如何利用的議題,國人對於這號「魚」物,實際上可能瞭解的並不多,包括科學家對它的瞭解也可能不是很深入。臺灣近幾年除了宜蘭大學陳永松助理教授有特別針對飛魚產卵繁殖方面進行採樣研究之外,其他方面的研究仍是相當缺乏。本文綜合國外對於飛魚的研究報告,概要介紹飛魚研究成果,希望能提供國人有關飛魚的生態資訊。
一、飛魚有多少種
飛魚由於外型橢圓,猶如會飛的烏魚,故在臺灣俗稱「飛烏」(統稱),業者大都分為「大烏」及「小烏」, 有的再細分為「細烏」,但實際上在臺灣出沒的飛魚,並不只這幾種。飛魚在分類上屬於頜針魚目(Beloniformes)之飛魚科(Exocoetidae),不同種飛魚有不同的最大體長,依據國外報告,大約在15.50公分之間。雖然飛魚種類很多,但也有學者依型態簡單分為:胸鰭發達的「雙翼型」(例如飛魚屬、擬飛魚屬及尖頦飛魚屬),以及腹鰭同樣發達的「四翼型」(例如斑鰭飛魚屬、細身飛魚屬)。
在1990年代的報告,大都認為全世界共有8.9屬50.60種,但之後有關飛魚的分布上,仍陸續有許多新的發現和探討,甚至在最近幾年還在某些地區發現新的飛魚分布,包括新種的發現及新分布地區的報導( 如2000年在南太平洋發現2新飛魚種、2005年在地中海及2007年在蘇聯發現新的飛魚種出現在該海域等),顯示全球在飛魚的魚種組成及分布上仍未完全確定。
依據中央研究院邵廣昭研究員主持的「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電子版之資訊,目前全世界共有8屬81種,其中共有7屬27種飛魚出現在臺灣東部的黑潮圈水域,所占比例不算少,約占全世界飛魚種之三成。另依據宜蘭大學陳永松助理教授之初步調查,臺灣最常見的飛魚種類,主要為以下7種(以下所附俗名為作者另外檢索得來):白鰭飛魚(俗名白翅)、黑鰭飛魚(俗名藍翅或黑翅)、紫斑鰭飛魚(俗名紅翅)、斑鰭飛魚(俗名花翅)、白短鰭擬飛魚(俗名草蜢仔)、紅斑鰭飛魚、以及細身飛魚(俗名細頭仔)等。但從訪談業者的過程,有些業者對於部分魚種的俗名,仍有些不一致之處。另外,實際上那一種飛魚是優勢種、各種之時空分布如何,則未有確定之研究報告。
二、飛魚的生理構造
飛魚在生理上的最大特色為胸鰭特別發達,長度超過體長一半以上,在受到驚嚇或有掠食者追捕時,就會成群利用上葉短、下葉長之尾鰭的快速推進,衝出水面,並利用類似滑翔翼構造的胸鰭,滑翔於海面上。這種躍出水面滑翔的感覺,就好像在「飛」一樣,所以被稱為「飛魚」,英文也稱flyingfish;其實飛魚並不像鳥一樣在翅膀有肌肉和骨骼支撐,因此不具有拍打翅膀、鼓動空氣使身體上升的功能,而只是「滑翔」而已。
根據1993年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飛魚的滑翔策略主要是為達「最大距離」,而不是為在海面上有最長停留時間,也就是飛魚在乎的是「飛得遠」,而不在乎「飛得久」。這個結果間接支持飛魚滑翔的最重要目的可能是躲避敵人。飛魚最常見的敵人就是俗稱「飛烏虎」的鬼頭刀。但是,另外也有報告發現,飛魚在沒有敵人尾隨的情況下,也會躍出水面滑翔,因此推論飛魚滑翔也可能是為要儘快離開食物不多的水域,去尋找食物。至於飛魚是不是也有可能像海豚一樣,僅僅為了好玩而躍出水面,就得要讀者親自去問問飛魚了。
三、飛魚的成長和壽命
在年齡研究上,日本科學家曾飼養飛魚稚魚,並分析飛魚的耳石(在魚的頭部內,負責魚的平衡感覺和聽覺,耳石內有像樹的年輪一樣的輪紋,可以用來鑑定魚的年齡,其結構上的化學微量元素也可以用來研究魚的生活史,所以也稱為「魚類的日記本」),他分析耳石上的日輪數,推測日輪數加上10.15即為其日齡(出生的天數),並依此推估出日本沿海飛魚漁業之漁獲年齡為1歲。另外也有學者利用耳石日輪推估得知加勒比海之飛魚最優勢種(出現最多的飛魚)斑翼文鰩魚的日齡成長方式為:成長係數(K)為 0.00854、平均極限體長(L)為 24.5公分,這個方程式大概的意思是,這種飛魚每天大概成長2公厘,一年365天大概就可長到23公分,而平均最大極限體長是24.5公分。飛魚壽命一般認為1.2年,1993年的一項利用放射化學技術分析飛魚壽命的研究,也證實加勒比海優勢飛魚種斑翼文鰩魚的壽命符合2歲以內的這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