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共 3 頁
文/陳秀卿
前言
國人平均餘命延長,95年男性平均餘命為74.57歲,女性平均餘命為80.81歲,活到八、九十歲者已很普遍,而65歲以上之高齡者,隨著年齡增加,罹患失智症之比率亦有增高之趨勢。報導指出,目前臺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10萬人,20年後將倍數增加;失智症專家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失智症還沒有辦法治好,但是可以及早尋求預防或延遲發病的方法。阿茲海默症約佔失智症的60%,與基因有關,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基因的事實,但生活方式是可以改變的,例如運動、動腦、健康飲食習慣之養成等。失智症之照顧是極具挑戰的,前文以陳光明醫師夫婦照顧其年邁失智的母親為例,簡述照顧者艱辛之心路歷程,當失智症變嚴重時,只有一名照顧者是無法勝任的。近年來,我國政府已將日益嚴重的高齡化所衍生的長期照顧問題列為施政重點,但最近推動之十年長期照顧計畫也只能解決部分照顧問題,因此由民眾自行預防是最經濟有效的,值得竭盡一切努力去推動。此外,失智症也是當前熱門研究主題,因此,期待不久的將來對失智症能更為膫解,發現更多新的預防方式或延遲發病的方法。
失智症預防之論述與研究
一、根據澳洲經濟學報告顯示,如果現在阿茲海默症可延遲5個月發病,2020年將可減少5%新個案;如果可延遲5年發病,2020年就可以減少50%新個案,可大幅減輕家庭社會的負擔。
二、澳洲失智症協會理事長Robert Yeoh指出,中年高血壓被認為是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因此控制血壓是預防這兩種失智症的最好方法,他進一步提出,運動不但與降低失智症罹患率有關,更可改善腦及心血管循環、刺激腦細胞成長及存活。許多研究顯示,受教育年數愈多者,得失智症的機率比較低。因此建議民眾多參與社交及智能活動。其他如停止抽煙、規律監測血壓、控制血壓、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他血管腎臟的危險因子、保護頭部預防頭部外傷、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充足但不過量的睡眠等,都是預防失智症的自助方法。
三、臺灣失智症協會陳理事長榮基,自稱為BMW一族︰B是Bus(公車),M是Metro(捷運),W是Walk(走路),他表示多搭公車、捷運以及走路,不但環保、健身又可預防失智症的發生,歡迎大家加入BMW一族!
四、成大醫學院行為神經科主任、亦是臺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白明奇理事長指出,失智症致病原因未知,目前對失智症大多只能預防,藥物或許能改善症狀、減緩退化速度,但是智能狀態退化的趨勢難以避免。他提供了一個順口溜叫「三動兩高」:勤加動腦、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等教育、高抗氧化食物,並呼籲民眾從年輕時就要開始養成健康行為。他指出,以往大家認為人類腦內的神經元數目在出生後只會減少,不會再生。不過,從動物實驗發現,即使是高齡動物,透過訓練或豐富的活動,也可以使某些大腦部位的神經細胞新生,其中,還包含與記憶學習相關的海馬迴。
五、自由基學者林天送教授稱,失智症除了與基因有關外,由屍體腦部解剖證實衰老過程所發生變化如喪失記憶力、行動遲緩、老態龍鍾等均是腦部某部分神經細胞遭受自由基傷害所導致,因此失智症主要是自由基傷害腦神經細胞之累積,而其傷害地區集中在海馬迴區,因此他提出預防腦的老化及加強腦的保健方法,以預防失智症,其方法如下:補充抗氧化物質及腦運作所需之營養成分,包括神經傳導物質之原料,如卵磷酯、豆類、魚肉等,而經常思考、訓練腦力等亦可增強腦神經細胞之連絡網。
▲終身學習、多參與社交及智能活動有助於預防失智症。
六、修女之研究:前文介紹史諾坦教授長期以修女為研究對象之發現,由修女寫的日記,發現年輕時寫自傳,詞藻豐富、文法複雜者,在老年得失智症者較少;而思考密度低者在老年得失智症者較多。該研究亦發現,修女曾進修獲得學位者得失智症者相當低,另即使大腦出現明顯的病理變化,臨床上也未必有失智症狀,因修女經常從事閱讀、下棋、拼字等心智活動。結論是大腦雖出現明顯的病理變化,但教育與動腦的過程可能延緩發病的年齡。
七、對於多發性中風導致失智症,白明奇理事長稱:「一而再地發生腦中風很可能會影響認知功能,年輕病人靠著神經可塑性及代償作用,或許可恢復大半,很多病人印象中之中風次數遠低於腦部磁振造影上顯示的中風數目即是此理,但是高齡者就沒有這麼幸運,尤其長期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對血管壁會造成傷害。」筆者前些日子因頭部意外創傷,生平第一次作了電腦斷層掃描,意外發現過去曾有中風的痕跡,但筆者從未感受到中風,或許是所稱神經可塑性及代償作用,讓筆者未感異常,仍可照常工作。
八、失智症專家劉秀枝醫師鼓勵多動手預防失智症,曾研究一名每天編織手套的104歲修女,發現腦中有中度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但沒有發生失智症,她說規律運動可預防失智症,以40分鐘的散步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