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3 九月 2015 分類:專題報導
列印

文圖 / 陳秀卿(前農委會簡任技正)

(漁業署漁業推廣第260期)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之變遷及西化、現代化、方便化與都市化之加劇,近年來臺灣兒童肥胖症日益嚴重。雖然我們無法由出生體重來預言成長中或成年時的體重,但據研究調查發現,可由2.5歲時的體重來預測日後的體重,有關肥胖之脂肪細胞數目在孩童發育期間可能就已決定。研究指出,孩童在5或6歲以內,其脂肪細胞數目的變化比較明顯,而9.12歲是兒童日後會否超重的關鍵期,在9歲時過重的兒童,其日後肥胖的比率,較體型正常的兒童高出15倍。

 

  肥胖症的形成雖然與遺傳因素有關,但兒童肥胖又與父母的觀念與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而生活習慣乃自幼養成,父母的飲食習慣影響孩童至鉅。一般而言,受教育者及都市人接受健康知識的速度比較快,父母也比較關心孩子的體重;而未接受教育者及鄉村地區由於隔代教養較多的關係,祖父母通常認為孩童胖胖的比較健壯可愛,並不認為肥胖是個問題。為人父母者應正視孩子肥胖或過重將影響其一生之健康,不可輕忽或認為肥胖不是問題。
 
 
兒童期之肥胖影響一生的健康
 
  據文獻指出, 肥胖兒童成人後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症、冠狀動脈心臟疾病、膽結石及部分癌症的風險很高;另據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成人後壽命較正常人少10年,死亡率高30%以上;自幼年即肥胖者減肥困難,因之終其一生可能會被各種慢性疾病纏身,不到成人就罹患高血壓、二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肥胖兒童長大若不再肥胖,其罹病率與死亡率仍較從未肥胖者高。兒童期肥胖不僅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且對骨骼、呼吸及內分泌系統等也有不良的影響。此外,肥胖兒童亦容易受到同儕的嘲笑或排斥,自尊心受傷而產生情緒困擾,部分兒童為舒解壓力甚至會吃進更多食物,造成惡性循環,更易發胖。
 
  據調查顯示,臺灣部分肥胖兒童之血壓、血脂肪及尿酸均有偏高現象,部分肥胖兒童已出現脂肪肝的問題,如不及早減肥治療,將大幅增加其罹患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痛風等疾病的風險。肥胖兒童被過多脂肪所累,活動吃力、氣喘如牛,甚至造成腰椎、關節肌肉負荷重而疼痛,因減少活動而更加肥胖,常無法參與同學或同伴的活動,以致孤單、不合群,又因肥胖的體型被嘲笑或排斥,造成自卑,缺乏信心,因此,不只是身心健康問題,並且可能產生社交人際關係的問題或就學、就業之困擾。
 
兒童肥胖症的流行率
 
  衛生署所訂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的定義請參見附表,性別與各年齡層之標準不一樣,2歲的男嬰其BMI等於或大於17.7即是體重過重,等於或大於19即是肥胖;5歲男童若BMI超過17.1就算過重,超過18.4就算肥胖;而女生BMI超過17.2就算過重,BMI超過18.5就算肥胖。
 
 
 
  美國肥胖問題嚴重,調查發現,該國過重或肥胖年齡已開始從青少年往下降,尤其在貧困的市區家庭,肥胖兒童的比例逐漸升高。另據報導,英國目前體重過重及肥胖症患者已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此外,兒童中患肥胖症的人數也在增加;政府的一項研究指出,英國有一半的人口可能在25年之內患肥胖症,日本的研究也顯示肥胖兒童問題。
 
  由臺灣1990年之統計資料顯示,國小6年級肥胖兒童占3.4%,然據2001.2002年國小營養調查的結果顯示,學童體重過重與肥胖的比率,男童分別為15.5%與14.7%,女童為14.4%與9.1%,即男童每3人中1人,女童每4人中1人罹患體重過重或肥胖,而且體重過重或肥胖兒童之血壓、血脂肪及尿酸均偏高;另據臺北市2006年之抽樣調查報告指出,24.5%低年級學童體重過重及肥胖症,而國中1年級則高達30.2%,且部分兒童已出現脂肪肝的問題。由以上兒童體重過重與肥胖的流行率之高,顯示學童肥胖日益嚴重,為人父母者需要關心這個課題。
 
為何會發生兒童肥胖問題
 
  兒童期的肥胖絕大部分可以說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或其他照顧者若缺乏營養保健知能、不關心或過分疼愛兒童、長期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造成孩童過量攝入高脂肪的食物、含糖飲料及偏食,加上缺乏運動與體力活動等,均是造成兒童期肥胖的重要原因。
 
1. 偏食與膳食營養問題
 
  兒童期的肥胖與父母或照顧者之飲食習慣很有關係,是造成偏食的原因,也是一種飲食營養問題。與成人肥胖一樣,兒童期的肥胖是長期熱量攝取多於消耗的結果,常常是長期過量攝入高脂肪食品,特別是油炸、油煎食品,含糖飲料及缺少運動所造成的。因父母的飲食營養問題直接影響兒童,因此由父母的膳食營養攝取狀況可窺知兒童之飲食狀況。由歷次的國民營養調查及筆者所作小型調查顯示,國人膳食營養的不均衡普遍存在。行政院衛生署基於健康考量,建議國人攝取之熱量主要最好來自醣類,即碳水化合物為58.68%,但歷次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醣類之攝取均遠低於該建議比率,而油脂均高於建議比率,建議攝取的油脂占每日攝取熱量之20.30%。自1980年開始之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平均攝取之油脂占熱量均超過30%,1999年發表之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男女平均攝取油脂占熱量之34%,其中又以20.24歲之女性與25.34歲的男性,佔熱量之38%為最高,女性與男性攝取之蛋白質分別占總熱量之15.5%與15.4%,均高於建議攝取總熱量之10.14%。
 
  研究發現,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熱能最先被身體利用,而油脂則被吸收儲存,能量不足時才會利用油脂能量,這說明國人肥胖症日益嚴重的部分原因。又國人蔬菜之攝取量未達到建議之300公克者也很普遍,導致纖維質缺乏。醣類是最佳的熱量來源,然不少人之錯誤觀念認為它是造成肥胖的食物,而肉、蛋、豆類等蛋白質攝取過多,代謝過程造成腎臟與肝臟負擔。
 
  父母本身的飲食習慣與觀念, 常決定孩童飲食內容,一般而言,父母愛吃油炸食物不愛吃青菜,其孩子通常也會如此。研究顯示,增加水果和蔬菜攝取的家庭,其體重過重降低的比率較只減少脂肪和糖類攝取的家庭來得顯著,因此養成攝取水果和蔬菜習慣非常重要。不少父母仍然以常給孩童大魚大肉來表示對其疼愛,也有部分父母不關心孩童吃些什麼,此外,外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照顧者角色,在公園常看到外傭在享受炸雞、漢堡與飲料之餘,也會分享給其所帶的兒童,如經常為之,將養成孩童不良的飲食習慣。
 
  孩童的可塑性很高,一旦養成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常深深影響到之後成人時的飲食習慣,因此父母與照顧者需以身作則,示範正確的飲食習慣。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兒童愛吃魚、肉的習慣遺傳自父母,但吃蔬果與甜點則是後天培養的,自幼培養吃蔬果,不吃或少吃甜點是良好的飲食習慣。
 
2. 速食飲料與外食對孩童的肥胖影響深遠
 
  都市與郊區到處可看到吸引孩童的中西式速食餐點店,如高熱量、高脂肪之油炸食物、炸雞、漢堡(牛肉餅)、炸薯條、冰淇淋、各式麵包、甜點、各式飲料等,其中所含油脂不少是反式脂肪。孩童們大多物質享受太豐富了,加以少子化的緣故,個個都是寶貝,父母及祖父母對他們均疼愛有加,要吃多少盡量讓他吃,未加以限制,也常常過於寵愛,給過多買零食的零用錢。現代的父母特別是雙薪家庭很少為孩童準備早、午餐的便當,甚至全部外食,由孩子自己購買餐飲的情況下,好吃的、香噴噴的高油脂、高熱量、高糖的西式速食,如炸雞、比薩餅、漢堡、含糖飲料如可樂、珍珠奶茶飲料和甜食等均是很多孩童的最愛與選擇。長期如此即發生過胖問題,危害健康。
 
  董氏基金會曾調查臺北市國小5、6年級學童發現,約30%的學童幾乎每星期吃一次以上的速食。營養專家分析西式速食餐點,一份雞肉漢堡、中包薯條與可樂的熱量近1,200卡,超過兒童每天需要熱量之一半;衛生署建議10.12歲男孩熱量需2,250卡,而上述食物所含油脂高達建議量之85%。含糖飲料也很受孩童喜愛,一大杯珍珠奶茶有390卡,偶而吃速食餐飲與含糖飲料並無大礙,但如經常攝取,易導致營養不均衡,即使沒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症,也可能會造成高血脂或高血糖等問題。
 
 
▲培養均衡飲食習慣,以維持健康體態。(高遠文化提供)
 
3. 缺乏運動與體力活動
 
  都市交通便利,捷運、公車、家用小汽車、摩托車、計程車等交通工具的利用方便,孩童走路的機會很少;在鄉間也因過多馬路的開拓,可供兒童安全步行及玩耍的場地減少等,都大大地減少了兒童遊戲和活動的機會。很多父母並未鼓勵小孩從事戶外活動,看電視是其主要休閒活動。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2001年調查指出,7.12歲小孩每天平均2小時看電視,而假日看電視時間高達3小時50分,看電視多,減少活動時間,並且增加吃零食的機會,而增加熱量之攝取。看電視過多,有時造成睡眠不足,時間一久,睡眠不足也會使人多吃,好彌補體力流失,因此又增胖。
 
 
 
4.遺傳因素
 
  肥胖的形成與遺傳因素有關, 研究發現很多基因與調節體重有關,雖然該等基因如何影響脂肪之儲存尚未完全明膫,但根據統計,只有7%正常體重的父母會養出肥胖的兒童,父母之一肥胖者,其孩童40%患肥胖症,而父母均肥胖者,孩童肥胖比率高達80%,這項統計資料雖然說明遺傳是肥胖的重要因素,但生活環境仍然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