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王清要 漁業署簡任技正
本文摘自《漁業推廣》227 期
天然生產或養殖的漁產品,受到天候及成長條件影響,多數有生產或栽培期的限制,不同種類各有其成熟豐收期,在漁汛期,當季的產品數量多,價格實惠,品嚐海鮮最是時候。魚類含有豐富、適合人體的蛋白質及優良的脂肪,在當季的漁汛期,油脂厚實,增添美味口感,可以說是『價廉物美』。由於遠洋冷凍及養殖魚貨在保鮮及活魚運送技術有長足進步,加上底棲魚種定著特性,以及部分鯛類、黃魚類、蝦貝藻類等皆有養殖魚種進行調節,在天候無慮下,多數魚種幾可全年供應市場無虞。沿近海現撈魚貨,尤其是洄游性魚類,產期更為明顯,當季量多價跌,吃魚較為划算。在庫存產銷調節下,遠洋、沿近海、養殖及進口品各有需求狀況,產期已趨向週年(表1)。例如,近年大受歡迎的冰藏黑鮪生魚片,賞味嚐鮮僅在四到七月,儘管遠洋超低溫及養殖黑鮪亦有調節作用,惟現撈冰藏黑鮪魚貨的媚力依然驚人。而海產烏魚僅在冬至前後洄游至臺灣西部沿海,近年大陸在烏魚南下洄游路徑上攔捕的結果,捕撈數量已大幅減少,造成海產烏魚子物以稀為貴,但消費者依然趨之若鶩。
魚類含有大量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營養豐富,常吃魚可保護心血管及降低腦部發炎機率,還可使皮膚細嫩有光澤,食用當季漁產品絕對既營養又划算。聰明的吃魚方式是依照季節,選擇當季種類,在盛產期,通常生產量多,且價格公道,味道也新鮮美味。臺灣漁產品種類繁多,光是魚類即有2,700種以上,行銷市場魚類有4百餘種。民國93年,臺灣漁業生產量約126萬公噸,產量最多的是正鰹約19 萬公噸,其次依序為大目鮪、黃鰭鮪、吳郭魚、鯖魚、虱目魚、長鰭鮪、魷魚、秋刀魚、大沙、鰻魚、文蛤、牡蠣、劍旗魚、黑皮旗魚、鎖管、魚署魚、蜆、其他鯛、馬加鰆、白蝦、長腳大蝦、龍鬚菜、白帶魚、其他鮪、其他蟳蟹類、圓及真等(圖1)。國產大目鮪及黃鰭鮪、鰻魚多數銷往日本市場,長鰭鮪、正鰹銷往美國及泰國製罐,吳郭魚則多數外銷美國,尤其遠洋漁業漁獲物多數透過國外基地或轉載進入外國市場;有些魚貨則未進入市場交易,進口魚貨多數透由貿易管道進行銷售。一般在市場上看到的漁產品琳琅滿目,包括國產及進口品、大陸小額貿易魚貨;進口品以鮭魚、大比目魚(一般稱作鱈魚)、蝦蟹貝為多;大陸魚貨包括黃魚類、鯧類、鯛類、蝦蟹類。由於魚市場貨源多元化,很難由交易量看出魚類的季節性。在市場上春季常見的魚類包括紅甘、鯧魚、嘉、鯽魚等;夏季則有石斑、鰻魚、紅目鰱、鮪魚、赤魚宗、剝皮魚等;在秋季多以秋刀魚、鮭魚及魚勿仔魚等為主;冬季通常以鱸魚、旗魚、鯊魚及烏魚等較為常見。(詳全文)
資料來源:《漁業推廣》227期,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
檔案下載:
點選檔名時,將直接開啟檔案。
欲下載檔案,請點選檔名右鍵「另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