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頁,共 6 頁
六‧加入WTO後,台灣水產養殖發展的因應措施
面對台灣加入WTO後,水產相關機構,尤其是漁政單位有必要儘速研擬週全的因應措施,而養殖業者在經營管理方面也應有所調適,同時,更需要產、官、學共同合作、分工與協調,才能有效的降低加入WTO後的衝擊,進而才有希望確保養殖產業的永續經營。
(一)在生態環境上
過去由於國人普遍缺乏資源永續利用的觀念,在沿岸溼地濫墾魚塭破壞魚蝦貝類棲地環境,造成漁業資源的嚴重損傷,此外,魚塭超抽地下水所導致的地層下陷更對社會造成傷害。今後漁業發展朝向「全球化」、「自由化」政策之同時,必需兼顧與生態環境的和諧與平衡。有關的具體措施如下:
1.為符合適正的魚塭養殖面積,漁政單位已計劃逐年將之減至3萬公頃,調整淡海水養殖比例為4:6,並將全台規劃為50個養殖漁業生產區。
2.加速養殖生產區淡、海水源供應及進、排水路和聯外道路與集貨、包裝場等公共建設,以營造優質生產環境。
3.開發養殖專用區地下水淡水水源,設置公井取代私有水井,並加強循環水養殖推廣,以建立有效的養殖用水管理體系。
4.檢討沿岸12浬漁業活動之規範,將淺海貝類養殖與外海箱網養殖比照魚塭納入管理,以建立完整漁業行政管理體系,並計畫以300公頃海域2000個箱網為目標。
5.有效運用養殖魚塭地理資訊系統,落實放養量查報工作。
6.強化漁業組織體系及危機處理機能,創造安全經營環境。
7.發展休閒養殖漁業,輔導養殖業朝多元方向經營,促使養殖漁業變成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的產業。
(二)在生產科技上
揆以當今社會經濟環境的轉變,漁業人口外流,漁村勞力缺乏,水產品市場狹小,生產成本高居不下,更因貿易自由化與國際化,將有更多廉價的水產品開放進口,侵蝕國內市場,再加上東南亞地區養殖漁業發展之壓力,我養殖水產品外銷競爭力,勢必日趨薄弱。今後,除有賴中央從整體觀點考量水產養殖在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層次的關聯性,予以適度保護外,如何培埴具備競爭力且能自立的養殖業,將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釐定具有前瞻性及策略性的科技研發措施,乃係刻不容緩的首要工作:
1.運用生物技術開發經濟養殖種類之耐寒、抗病與成長快品系,同時研發簡易且快速的水產防疫技術,並配合相關法規,以有效防範疫病入侵。
2.發展陸上培苗、海上養成之分段式養殖模式,以減少颱風及溫度驟變等危害生產經營之風險。
3.養殖魚種區隔的種類或新品種的養殖,使養殖產品與國外進口魚種不致雷同,以減少競爭。
4.加強養殖生產自動化技術與設備之研發,提昇產業經營層次。
5.創新養殖技術,生產高品質水產品並降低生產成本,以滿足產業經營管理需求。
6.籌設優質水產種苗、觀賞魚及海鱺生產專業區。
(三)在推廣產銷上
水產品市場自由化為台灣加入WTO必然之趨勢,水產貿易勢將面臨強烈之競爭壓力與嚴峻考驗。而且,國際上對品質的要求將更為嚴苛,譬如:ISO 9000 之品保制度、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等國際間已逐步實施。台灣加入WTO後,自然也不能例外,因此,建立優質水產品,樹立國產本土化品牌形象,穩定並提高水產品附加價值、開拓多元運銷通道,以及拓展國外市場,應該是未來產銷努力的重點方向:
1.建立水產品牌與促銷推廣體系
(1)建立沿岸海域水污染及養殖產品衛生品質之監測預警及檢測體系,以確保養殖生物健康及產品之品質與衛生。
(2)研訂優質養殖漁產品之認證標準及品牌制度,配合各國對進口水產品衛生品質之要求。
(3)輔導生產符合「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CCP)」規範之高品質水產品。
(4)強調生鮮、高品質、衛生、安全及附加價值高之加工產品之生產策略,以彰顯本土與國外進口產品及市場之區隔。
2.建立調節魚貨穩定魚價機制
(1)運用電子商務系統,建立宅配及網路行銷通路,廣設直銷據點,縮短行銷流程。
(2)進行策略聯盟,籌設大型物流中心,以調節產銷。
(3)建構養殖漁業產銷資訊查報機制,建立產銷預警系統。
(4)妥善應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及漁產平準基金,以穩定產銷。當魚價跌至直接生產成本時,宜採必要之價格穩定措施。
(5)建立消費者導向與市場導向機制,以掌握國內外市場脈動與消費者偏好趨勢。
3.創新行銷通路
(1)規劃產、製、銷一貫作業之生產專區,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經營效率,來強化國際競爭能力。
(2)加強宣導促銷水產品活動,讓國人由認識水產品開始,逐漸接受並養成消費習慣,以建立國人魚食文化。
(3)輔導生產者與現行通路業者加強合作,建立具特色之行銷據點,以暢通運銷管道。
(4)推動漁產品與顧客為主的整合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