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共 6 頁
三‧現階段台灣養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台灣近10年來,由於養殖管理的紊亂、水質環境的污染、國外市場的入侵、養殖成本的提高以及養殖產銷的失調等,導致養殖發展停滯不前。茲就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臚列如后:
(一)水土資源不當利用,養殖管理難以步上軌道,造成養殖產業發展的脫序現象
台灣地區目前約有40,000公頃位於地下水管制區之魚塭大都未取得合法養殖登記證,非法經營的結果,漁政單位根本無法有效掌握養殖業者之養殖魚種、放養量、飼料使用情形、疫病狀況、用藥情況、收成與銷售通路等,致使得養殖基本資料無法建立更遑論養殖輔導工作。
此外,內陸養殖用水必需先申請水權,而位在地下水管制區者,其申請條件有所規範,致使部份業者因水權取得不易而違規抽用地下水。另在沿海養殖魚塭,由於業者不敢使用有污染之虞的地表水,乃紛紛違規大量抽用地下水而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及土地鹽化等嚴重社會問題(表2)。
(二)病害問題尚未解決,影響產業的正常發展
由於高密度養殖、老舊池塭的不良養殖環境以及週邊水域的嚴重污染,使得台灣重要養殖魚蝦貝類常發生病害疫情,而影響養殖經營效益,例如:1988年,台灣草蝦感染病毒而發生大量死亡,徹底打擊此項養殖產業。至於其他魚貝類如:虱目魚、石斑魚、鰻魚、文蛤、牡蠣等也每年都感染程度不一的病害而導致養殖利潤的損失。就連台灣最近新興的養殖種類-白蝦與海鱺,也都發生類似病害侵襲的情形,使得產業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三)養殖經營成本不斷提升,導致養殖收益下滑,產業發展從而受阻
多年來,台灣工業持續的發展與經濟不斷的成長,造成勞工工資、土地及其他相關設施、材料費用的攀升,導致養殖成本的增加而影響養殖利潤,產業經營也就日形困難(圖2)。
(四)養殖產業對生態環境與沿岸資源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破壞
台灣沿岸溼地,大多被開墾為虱目魚及蝦類養殖池塭,導致沿岸生態系原來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諸如:良好的攝餌場所、棲地、保護海岸、防控洪水、抑制水的沈澱及污水處理等功能盡失。此外,潮間帶可供應餌料與掩蔽物,是許多稚魚、貝的育成場所,這些稚魚、貝長大後,即成為優良的沿岸或近海漁業資源。
另一方面,台灣養殖漁業長久以來一直被詬病為地層下陷、農地及地下水鹽化與水質污染之原兇(表3)。養殖排放水不但污染沿岸水域,也威脅水產品的衛生安全。反之,工業廢水也會污染水產品品質與衛生。因此,養殖事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便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前題。
(五)國內市場受侷限,國外市場競爭激烈
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對消費水產品多樣化的要求也愈趨重視,加之,國內消費量有限,因此,拓展外銷便成為養殖產業發展的必經途徑。惟近年來,台灣在國外的水產品市場,因為其他國家的競相角逐,外銷管道因此日漸萎縮,其中,鰻魚產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向居我國外銷水產品首位的鰻魚,在1993~1994年間,外銷日本市場因中國大陸的積極投入而遭受嚴重的挫敗(表4)。因此,如何克服拓展外銷之困境,乃係養殖發展當務之急。
(六)養殖產銷失調且銷售管道不通暢,魚價波動起伏俱烈導致魚賤傷漁的不良後果
多年來台灣養殖由於缺乏健全的管理體系,致使養殖查報系統未能落實,同時,養殖產量與市場消費量都欠缺確實與快速的資訊,往往造成供過於求的現象而使得魚價偏低。偶而,養殖期間遭逢病變或天然災害,則生產量驟減的結果,同樣會引發產銷失衡現象。此外,銷售管道被少數的中盤商所操控,常有壟斷市場與破壞魚價的不良後遺症。
(七)養殖環境丕變,產業嚴重外移
最近幾年,台灣受到整體養殖環境的惡化、水質污染、經營成本提高,以及國外強大的競爭壓力,許多業者都紛紛出走東南亞,尤其是中國,由於生活習慣、文化語言相近,又有低廉勞工與廣大而低價的土地可資利用,使得中國成為台商產業外移的首要對象。如此一來,養殖產業的外移與未來中國養殖產品的反傾銷是乃台灣養殖永續經營的一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