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為了開發利用我國鹽鹼水資源進行漁業生產,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2000年開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先後引進了大鱗鲃、鹹海卡拉白魚、達里湖瓦氏雅羅魚和達里湖鯽等耐高鹽鹼魚類品種,並開展了大量人工繁殖、苗種培育、養殖模式和病害防治等研究;2015年,黑龍江所又再次從達里湖移植高原鰍(Triplophysa dalaica),並人工繁育成功,這為我國鹽鹼水域的開發利用,又增加了一個優質養殖魚類新品種。
達里湖高原鰍,俗名叉尾巴鰍、後鰭條鰍、後鰭巴鰍等,隸屬於鯉形目、鰍科、條鰍亞科,是條鰍亞科中最大的一類群,主要分佈於黃河自蘭州以下的干支流和內蒙古的一些自流水體,海河水系,棲息於河流的緩流河段和靜水湖泊中。近年來,由於環境條件的惡化,達里湖湖面面積逐漸較少,水位下降,漁業資源出現衰減的跡象。隨著全國各地區對鹽鹼地開發的重視,以及鰍科魚類良好的養殖前景,黑龍江所育種團隊致力於開發一種適合於高鹽鹼水域養殖的鰍科魚類。經過研究發現,達里湖高原鰍具有抗寒、耐鹽鹼、抗逆性強等優良性狀,是開展鹽鹼水域資源的一個優質養殖魚類品種,目前,育種團隊正在開展達里湖高原鰍的人工苗種培育和養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