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5 七月 2015 分類:中國漁業新聞
列印

 

出處:青海新聞網 
 
    洄游,這是祖先的生命基因留給湟魚的生存智慧。
 
  多少年前,青海湖還是一個與黃河相通的湖泊,湟魚也僅僅是一個生活在這一水域的,與黃河鯉魚極其相近的生命物種。後來轟轟烈烈的造山運動改變了青海湖的命運。高高隆起的日月山擋住了青海湖流入黃河的水道,此後,青海湖便失去了奔向大海的可能,由外流湖變成了內陸湖。
  隨著氣候轉暖,蒸發量增大,青海湖的湖水也逐年變鹹,並最終成為了鹹水湖。可是湟魚並沒有就此消亡,這個堅強的物種,努力適應著湖水的變化—身上的鱗片漸次退化,生活習性漸次更改,它擁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青海湖裸鯉。
 
  在日月的輪回中,青海湖的含鹽量和堿度變得越來越高,這對湟魚的性腺發育非常不利,所以每年春夏之交,成年湟魚便從青海湖溯游到淡水河產卵,青海湖周邊地區的淡水河道都是湟魚的產床。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讀博士生李文靖先生說:“湟魚是淡水魚種,到淡水中產卵是它的生存本能。”
 
  生態保護,從湟魚開始
 
  逆流而上的魚群,是一種令人震撼的生命景觀。
 
  一個世紀前,每逢春夏之交,青海湖周邊地區的河道裡便擠滿了魚群。河水清淺,湟魚黑色的魚背擠滿了河道,遠遠望去,整個河道一片漆黑,以至於當地老百姓(603883,股吧)曾用這樣的民諺來形容這一季節的青海湖,形容湟魚產卵時在青海湖周邊地區營造出的盛景—“半河清水半河魚”。
 
  從20世紀初開始,這樣的盛景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湟魚的數量急劇下降。
 
  據青海省漁政管理總站提供的相關資料表明,湟魚存量最低值時,不足最高時的70%。2004年,湟魚被中國環境發展國際委員會列為瀕危物種,並被收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湟魚數量的銳減對青海湖周邊地區的危害是巨大的。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發育成熟後,便成為了多種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家園。青海湖溫潤的氣候、豐富的食源,更是吸引了大量鳥類在這裡覓食產卵,繁育後代,青海湖是在中國乃至世界享有盛名的鳥的天堂。在青海湖“水-魚-鳥”的生態系統中,湟魚無疑是最關鍵的一環。
 
  “有了湟魚,才有了青海湖生機勃勃的生態循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調研員、我省著名鳥類專家何玉邦說,“青海湖是魚鳥共生的生態系統,湟魚是鸕鶿、魚鷗、棕頭鷗等多種鳥類的食物源,湟魚銳減會對這些鳥類的遷徙、繁衍造成影響。”
 
  2015年6月初,本報記者在青海湖鳥島采訪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島保護站站長李英華先生時,他透露,鸕鶿、魚鷗、棕頭鷗、斑頭雁是青海湖鳥類中數量最多的“四大家族”,除斑頭雁外,其他三種鳥類都以湟魚為食,以目前這三種鳥類在青海湖周邊的種群數量計算,它們每天捕食湟魚多達十噸。
 
  一個不容忽視的生態現狀是,青海湖特有的草原生態和湖泊生態系統結構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恢復,對於環湖草原以及更為廣闊的青海湖生態受益區來說,青海湖的生態環境如若遭到破壞,便有可能演化成一場生態危機。
 
  保護湟魚的全民行動
 
  湟魚種群數量不足最高時的70%,這是大自然為我們敲響的警鐘。
 
  有專家分析,造成湟魚資源瀕臨危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人為干擾,二是自然環境變化。
 
  從上世紀初開始,青海湖周邊地區開墾出了大片農田,農業灌溉和湟魚爭水的情況日益嚴重。人工捕撈也是造成湟魚資源銳減的原因之一。
 
  同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百余年來,青海湖周邊地區注入湖中的淡水資源逐年減少,甚至出現了斷流現像。
 
  據青海省漁政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2005年到2007年,青海湖周邊地區重要河道的河水時常會降至警戒水位,斷流現像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歷史上有記載的注入青海湖的近百條河道,如今僅剩10余條。
 
  河道斷流對於產卵季的湟魚來說是滅頂之災,那些在淡水河道中待產的湟魚,一旦擱淺在干涸的河道,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
 
  拯救湟魚,刻不容緩!
 
  1975年,青海湖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0年,青海省政府頒布《青海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實施細則》,部署停止青海湖冬季冰魚生產的實施方案;
 
  2003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首次實施青海湖封湖育魚計劃,禁止任何單位、集體和個人到青海湖周邊地區捕撈湟魚,並禁止在流通領域販賣、銷售湟魚……
 
  青海人用艱辛的付出,打響了一場湟魚保衛戰。
 
  2015年6月初,本報記者對青海湖沿湖四縣保護湟魚的情況作了深入采訪,並首次用水下攝影設備,拍攝到了湟魚在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等河道產卵的情況。在這些河道中,湟魚種群的繁密、體型之大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在布哈河邊,青海省漁政管理總站站長何曉林曾不無感慨地說道:“過去,捕撈湟魚的成本很低,利潤很高,盜捕者的法律意識淡薄,湟魚盜捕現像十分猖獗。這幾年我們加大了打擊盜捕湟魚的力度,盜捕湟魚的現像越來越少了,湟魚的數量自然就多了起來。”
 
  自青海湖2003年實施封湖育魚以來,湟魚資源量增長了17倍。
 
  湟魚數量的增加,帶動了青海湖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新變化。也就是在那次采訪中,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長楊守德告訴我們,近年來,青海湖的鳥類資源已經從1989年的164種增加到了220種,不少鳥類是曾經從青海湖周邊地區遷徙走的,如今它們重返家園。“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如今在青海湖邊已不再是傳說。
 
  目擊:人魚共生的生態景觀
 
  據何曉林介紹,今年青海湖周邊地區的雨水比較多,河道水流量大,湟魚洄游產卵的時間比往年提前了一個多星期,可是產卵的高峰期還沒有到來。為了目睹青海湖周邊地區湟魚產卵河道“半河清水半河魚”的人間奇景,一個星期後,本報記者再次奔赴青海湖,去探尋湟魚的洄游之謎,去感受青海湖周邊地區的生態變化。
 
  青海湖北岸集中了泉吉河、哈爾蓋河、布哈河等多條注入青海湖的淡水河。海北藏族自治州漁政執法支隊支隊長張萬宏介紹說,青海湖周邊地區共有五百多公裡淡水產卵河道,青海湖北岸占了一半還多。這幾條淡水河占青海湖全部淡水補給的一半之上,是青海湖重要的淡水補給源,也是湟魚最重要的產卵河道。
 
  6月9日16時,切吉河大橋下一場拯救湟魚的戰鬥剛剛結束。
 
  切吉河是一條只有數十公裡的小河,這條流量並不大的河流,在青海湖的生態大系統中意義重大。青海省水上公安局布哈河派出所所長尤拉傑說,每年至少有數十噸湟魚在這條河道產卵。
 
  6月8日,布哈河派出所在巡查時發現,切吉河和附近的另一條河道發生斷流,有部分湟魚擱淺,布哈河派出所立刻組織鳥島賓館、青海湖景區管理局等單位展開了拯救湟魚的行動。令人感動的是,連續兩天,有一百多名游客和當地群眾自發參與到了這場拯救湟魚的行動中,人們用臉盆端、用水袋提,在3處擱淺區救助了近十噸湟魚。
 
  “這幾年老百姓保護湟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越來越高了,救援場景令人感動。”尤拉傑說。
 
  布哈河離切吉河只有數十公裡,這條發源於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流域面積286.2公裡的大河,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補給源,因此被譽為青海湖的母親河。
 
  布哈河大橋下是一片沙洲,沙洲上湟魚的屍體隨處可見,這是魚鷗的“作品”。
 
  張萬宏說,魚鷗是一種很挑食的水鳥,湟魚資源豐富時,它只吃湟魚的眼睛和心髒,只有湟魚資源不足時它們才吃魚身。
 
  走進沙洲,撿拾起礫石間死去的湟魚,果然看到不少湟魚的眼睛和心髒已經被魚鷗啄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湟魚被魚鷗啄食後拋棄的現像越多,越說明湟魚的儲量已經得到了恢復,魚鷗再也不會"飢不擇食"地吃湟魚肉了。”
 
  牧民洛桑告訴記者,今年河裡的魚多了,魚鷗來的也多了,有時一群水鳥就有上百只。
 
  魚鳥共生的景像在布哈河流域隨處可見。
 
  泉吉河上有一座不大的水壩,這座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水壩曾在泉吉鄉的農牧業生產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幾年前,為了保護湟魚順利洄游產卵,有關部門對泉吉河河道做了整治,一條過魚通道出現在了大壩一側。
 
  河水浩蕩,過魚通道裡的湟魚密密麻麻,數量多得驚人,它們儼然是一支湟魚的遠征軍團。
 
  泉吉河只有數十米寬,河水最淺處只有三十釐米左右,最深處也不過沒膝,河水中湟魚魚群密集,根據現場目測,河水中的每一群湟魚數量都在千條之上。
 
  站在河邊,你能清晰地看到黑色的魚群往河中央游弋,數量龐大的魚群,游動時發出了嘩嘩的水聲。在岸邊的一個漩渦處,等待產卵的湟魚更是密密匝匝,伸手就能抓上一條。負責水下拍攝的記者說,站在水裡,甚至會有湟魚撞擊到腿肚子上。
 
  在泉吉河邊,記者遇見了泉吉鄉12歲的小學生布西玲(音),她是泉吉河湟魚保護志願者,每年放假後,她就和小伙伴到河邊自覺地擔負起保護湟魚的任務。
 
  “我們老師說,要是湟魚沒了,青海湖的鳥就沒了,草原也會變成荒漠,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保護這些魚媽媽不被人抓走。”布西玲說。
 
  在青海湖邊,由群眾自發組織的護魚志願機構還有很多,這些機構和漁政管理部門一起,構成了湟魚堅實的生命防線。
 
  沙柳河從剛察縣城一側潺潺流過,這條流域面積為1320平方公裡的淡水河,是湟魚最重要的產卵河道。
 
  正是沙柳揚花的季節,佇立在沙柳河邊,你能清晰地聽到水鳥們嘎嘎的鳴啼,你能不時地看到魚鷗在水面扎猛子的景像。一個星期前,本報記者采訪時看到的橋梁工程已經停工,工地上挖開了一條寬闊的水道,那裡是湟魚逆流產卵的通道。一群群湟魚通過這條河道爭先恐後地向沙柳河上游游去,擠擠挨挨,生機盎然。
 
  沙柳河中的湟魚個頭很大,有的已經超過了一尺。李文靖說,因為生態環境惡劣,湟魚生長速度緩慢,一般體重在250克左右的湟魚,至少要生長八九年。
 
  據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最近監測的數據顯示,2014年,青海湖中的湟魚資源已經達到了45000噸,12年間增加了17倍,封湖育魚成效斐然。
 
  6月10日,記者來到青海湖東岸原青海湖漁場駐地,這裡是我們采訪的最後一站。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青海湖漁場曾為青海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青海湖封湖育魚戰略的實施,青海湖漁場完成了歷史使命,如今青海湖漁場已經成為了青海水上公安局湖東派出所的駐地。從捕魚到護魚,體現的是青海人環保理念的改變。
 
  湖東派出所是青海湖周邊四個派出所中唯一擁有漁政執法船的派出所,7名警員,擔負著4583平方公裡湖區面積及其周邊地區的執法護魚任務。
 
  湖風拂面,水波蕩漾,乘坐執法船出航,我們除了感受到了炎炎夏日醉人的清涼外,還被青海湖生機勃發的自然景觀深深震撼。湖面上水鳥翔集,鸕鶿競舞,湖岸上綠草如茵,野花怒放,羊群悠閑,大生態背景下的青海湖,處處呈現著一幕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萬物欣欣向榮的壯美場景。
 
  回歸草原的高原精靈
 
  環湖采訪期間,記者還有幸來到哈爾蓋附近的普氏原羚保護區,去探訪這一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
 
  1875年,普氏原羚由俄羅斯探險家和旅行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中國內蒙古高原發現並命名,它曾廣泛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及青海等地,可是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及棲息地的惡化,普氏原羚的數量逐年下降,分布區範圍也不斷銳減,現在普氏原羚只分布於我省環湖草原一帶。
 
  據有關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初,環青海湖附近普氏原羚的數量超過1000只;80年代末,降到了五六百只;1995年,在環湖地區還生活有五個普氏原羚種群,分布在倒淌河鄉元者村一帶及湖東種羊場、鳥島附近,天峻縣快爾瑪鄉以及剛察縣哈爾蓋鄉約有不足300只……這是名副其實的“高原大熊貓”。
 
  剛剛走進保護區,我們就發現了一群普氏原羚,通過長焦鏡頭可以清晰看到,這群身披褐色皮毛的精靈,在紅柳叢中悠然覓食。它們身邊,哈爾蓋河潺潺流淌,在河岸邊,你會發現一群群湟魚在河水中盡情嬉戲,河岸上點地梅和馬先蒿交相輝映。河水、原羚、湟魚、野花……在天地間營造出了一派魚獸共生、和諧相處的圖景。
 
  保護區中設有觀察台,爬上觀察台向遠方望去,退耕還林的土地上長出了厚密的牧草,草場之間的網圍欄也被隔出了動物通道。草原盡頭,一抹蔚藍映入眼簾,青海湖以它的仁慈,滋養著草原上的萬物生靈。
 
  這裡是普氏原羚最後的棲息地,它們的命運與湟魚的命運一樣,成為了青海湖大生態恢復的風向標。返回西寧後,我們從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2015年春季,有關人員在環湖巡查過程中發現,普氏原羚數量已經增加為1092只,青海湖地區的生態環境正在恢復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