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26 四月 2017 分類:中國漁業新聞
列印

出處:阿拉善SEE公益機


韓寒: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
阿拉善SEE2016年度創綠家


韓寒笑言:“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大家眼中的聽話的乖孩子,但我又是屢屢在人生關鍵時刻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熟悉我的人都驚嘆意外我的選擇,不過,後來又覺得一切合情合理,這或許是最符合我個性的結果。”

學霸的環保情結

韓寒1980年出身在湖南省長沙市,1988年海南建省時隨家人遷往海口。

雖然生活在浩瀚的海洋旁,但她從小嚮往著廣袤的西北大沙漠,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沙漠變綠洲。怀揣這個志向,作為一名“學霸”,高考前雖然被保送到清華大學讀國際會計專業,但她不假思索地回絕了,高考後立刻填了南京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和蘭州大學生態學專業作為第一和第二志願。1997年夏天,她被南京大學錄取,成為一名環境化學方向的本科生。

大學期間,除了環境科學專業的課程學習,韓寒還閱讀了大量與環保有關的書籍,一些國外書籍對她影響甚大,比如利奧·波德和約翰·繆爾的著作,以及提出“小的是美好的”舒馬赫,這些都讓當時還讀大一的她熱血沸騰,更加堅定了把環保作為奮斗方向。

“上世紀90年代,北方沙塵暴、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導致洪水肆虐等消息,讓我開始關注環保,但由於大西北情結,我當時還是對治理沙漠情有獨鍾。”大學期間,韓寒還和好友去內蒙古恩格貝沙漠當志願者,參與當地沙漠環境改造,在改良過的沙地上種西瓜蔬菜。在太陽暴晒的兩個星期裡沒有水洗澡,也讓她初次體驗了環保理想與骨感現實的距離。

2001年,韓寒赴美留學,繼續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學習,2007年秋攜一家四口回國定居海口。2008年至2015年,她先是在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兩年,期間給奧地利駐華使館做過環境保護領域的商務諮詢。由於具有國外留學背景,在環科院時曾偶遇國際NGO組織——可持續漁業夥伴組織(SFP)在海口調研,為他們做翻譯的機會中,韓寒嗅到了漁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聯,當時立刻說服所在單位和SFP開始了合作。這是她第一次深入接觸國際NGO,也是第一次深入了解不同於當時工作的領域——漁業可持續發展。2012年,韓寒參加亞洲水產圓桌論壇初涉水產漁業保護SFP是一家成立於2006年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致力於幫助水產養殖和捕撈業改進生產和管理模式,維護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增加捕撈和養殖的水產品供應,指導人們進行負責任的水產品選購,確保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於從事水產漁業保護,韓寒認為是順應命運和自己本心的安排。“我在南京讀書時做的是環境化學機理研究,在美國讀書時做的土壤物理和化學研究,在海南省環境科學院工作時也是熱帶雨林保護政策研究,都和漁業或海洋沒有任何關係啊,更何況我一直迷戀的是西北沙漠那個最缺水的地方,誰會想到後來會從事水產漁業呢?或許命運總是有最好的安排吧。五年的時間把我洗腦成了一個追求海洋和漁業可持續發展,所謂的藍色可持續發展力的忠實粉絲,讓我看到了在這個領域的機遇,同時也是責任。” 韓寒在SFP期間的主要工作包括與水產品零售商溝通呼籲其採購獲得綠色認證的水產品,從而在水產品供應鏈上,通過零售商倒逼生產者採用更有利於環境的方式養殖或者捕撈,同時與科研機構合作獲取水產養殖的改進技術,以幫助養殖戶改進生產方式。 2014年,韓寒和東南亞同事一起韓寒和SFP團隊在蘇格蘭考察SFP在全球擁有60多個員工,分佈於全球十幾個國家。2014年年會上,全球員工不記名投票,韓寒被票選為“最佳員工”,這說明大家對她的工作非常認可。但是,因為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理念和SFP存在一定差別,他們是站在西方的文化和價值立場上,而韓寒想創造真正適合中國的模式,她選擇了離開。2015年,韓寒辭職創辦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智漁”),這也算是圓了她大學以來創立本土環保NGO的夢想。對此,韓寒笑言:“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大家眼中的聽話的乖孩子,但我又是屢屢在人生關鍵時刻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熟悉我的人都驚嘆意外我的選擇,不過,後來又覺得一切合情合理,這或許是最符合我個性的結果。” 智漁:一個非典型環保組織海南是韓寒的第二故鄉,其熟悉和親切感已經超出了出生地能帶給他的感覺。遠渡重洋之後,她似乎才更發現它的美好和單純。“海南的自然環境資源、熱帶生物多樣性、民族文化等都不遜色於中國其它地方,甚至更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但是,不得不說,令人遺憾的簡單粗暴的開發、不爭氣的當地執政能力的低下、以及過去薄弱的文化和教育底子,都讓這裡的環境寶藏接二連三地消失在我們的嘆息中。”這些都促使韓寒對智漁進行思考。智漁是中國本土第一家致力於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型NGO。通過跨學科、多視角、貼近行業的綜合研究與實踐,在協調供應鏈各利益相關方訴求的基礎上,引導企業、政府、養殖戶以及漁民合作,從而實現水產品的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減少捕撈和養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智漁看上去是一個難以界定的非典型性環保組織,雖然低調,但它已攜手其它機構創建全國性的“中國海洋公益論壇”,心懷整個公益行業。一些水產漁業領域的企業、學者、媒體把智漁視為SFP的後繼者。其實,智漁借鑒了SFP的工作模式和手段,但是更注重本土化的創新。 2015年末,韓寒組織首屆海洋公益論壇“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我們可能比國際機構更懂得如何憑藉對中國市場和社會的文化感知力,建立與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的深度合作與信任,從而逐步影響他們的觀念、協助他們更新技術手段和優化系統制度。” 雖然智漁面對的工作對像很複雜,但他們的目標並不復雜。據韓寒介紹,智漁希望扮演一個催化劑的角色,來催化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領域的系統性變革。這類變革包括政策管理、經濟發展模式、技術等方面的變化,讓資源更優化配置,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人人有安心可口且營養的水產品吃,同時漁業賴以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得到保障。結緣創綠家因為一直關注國內的環保組織發展,韓寒很早就知道創綠家了。但是真正結緣是2015年12月初,他們創辦首屆中國海洋公益論壇時,邀請了SEE的張衛來海口做演講嘉賓,經他“鼓動”,韓寒決定申報創綠家。“智漁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機構,從機構的模式、發展階段來看,可能都不太符合創綠家對申請者的定義,我也一直清楚我們來創綠家並不是衝著錢來的,而是希望能跟國內同行建立更多聯繫,也引起國內社會投資者的關注。”在答辯過程中,韓寒最擔心的事情也就是如何讓大家理解我們為什麼要申請創綠家。“其實,也就是實事求是的說出我的真實想法就好了。事實證明,創綠家評審團隊是非常包容、非常強大的。” 讓韓寒印象最深刻的,是終選答辯時結識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尤其有幾位給她留下深刻印象,“覺得有一種默契,就是心有靈犀、志同道合的人,雖然我們各自從事的不同領域的環保工作,但是我覺得非常容易理解各自處境。”這次評審經歷也讓她認識到智漁的幸運,“創綠家隊伍中,還有那麼多創始人和機構在艱難的尋找生存空間,他們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比我要大得多,但依然這麼樂觀努力,我更沒有理由懈怠或放棄。跟這麼多創綠傢伙伴一起同行,讓我有了更多元的視角、更包容的心態,更成熟的看待這個世界,看待環保和發展。” 探索中國可持續漁業之路“創業者應該經歷的一切困難我都在經歷著,或即將經歷。”雖然過去五 裡,韓寒也是一個人代表SFP在中國開展工作,但那樣的挑戰遠遠比不上自己創立智漁以後的壓力之大。在她看來,最大的困難是人才的獲取和培養。“環保NGO似乎不可能在人力資源市場上有多大的吸引力,真正合適這類組織的人才有點可遇不可求。海口偏居一隅,小地方更是難吸引高水平的人才放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誘惑。年輕人如今都怀揣'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躁動,很少人可以沉下來在一個地方堅持做一件事。這是社會和時代的自然變化,我必須接受和適應。” 但她積極地尋求人才解決之道。韓寒介紹,當年在SFP工作時,他們的員工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也沒有等級森嚴的內部管理,這需要工作人員非常自律自覺地開展工作,每個人都是獨當一面的全能手,溝通、研究和差旅會務都得自己親自安排。“我想沿著SFP當年靈活的在家辦公模式,借助當今互聯網通訊的便捷,探索如何在中國搭建一個更加多元、開放、高效的網絡式合作團隊,讓所有能夠和願意參與我們事業的朋友在任何地方都能發揮作用,同時也收穫自己的成長。” 韓寒認為,智漁帶給社會的影響可能不那麼容易在短時間裡看得到,也不是那麼顯性和可量化的,但她堅信智漁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在溫和地推動人們用跟傳統觀念、行事方式不一樣的方法去管理和利用漁業資源。“我期待智漁是一個小而專的機構,專注於自己的模式,不斷創新、深耕這塊領域。更希望智漁能啟發公益圈之外的個人和機構,能帶動更多的力量去思考我們跟自然的相處模式應該是怎樣的。我希望能探索一種新的公益組織模式,能把各種利益相關方群體中的那些有可能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人連接起來,讓每個人手裡的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對於未來,韓寒認為在多方努力下,中國漁業保護必將越來越理性化、科學化,那時,我們將看到市場上消費的水產品更多來自少排污、少用藥的魚塘,來自不會傷害海豚或海龜的捕撈船,來自不會導致赤潮爆發的海灣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