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青島早報
開篇語
“十二五”過去了,“十三五”已經到來,在過去的五年中,青島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行各業青島人的奮鬥,這其中有著諸多的故事,有快樂、有焦慮、有興奮、有期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未來的期待促使著我們堅定地向前,攻堅克難。即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導,尋找各行各業的青島人,請他們回顧“十二五”並展望“十三五”。
駕駛遠洋巨輪,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到達南極,把南極磷蝦、非洲竹莢魚捕回青島。近幾年,我市遠洋捕撈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昨天,我市規模最大的青島遠洋捕撈有限公司董事長杜祥緒講述了“十二五”期間,他所經歷的遠洋捕撈的發展故事。
講述
亞洲最大捕撈船在青島
“2013年5月,我們是在青島俊財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和原青島市遠洋捕撈公司基礎上新組建的公司。”杜祥緒告訴記者,現在青島遠洋捕撈公司是繼中國水產總公司、上海開創遠洋漁業有限公司、遼寧省遠洋集團總公司三家上市央企後第四家也是私營企業中的唯一一家擁有大型拖網冷凍加工漁船的遠洋漁業企業。
“公司先期購買了一艘總噸位7765噸,總長120.7米、船寬19米、型深12.22米、主機功率5300KW的大型拖網加工船“明開”輪,日加工能力200噸,填補了山東省遠洋漁業大型拖網加工船項目的空白。”杜祥緒告訴記者,這艘船由德國製造,從英國購進,具備在南極捕撈磷蝦和冰魚的能力。 “明開”號是我市唯一一艘具備到南極捕撈能力的遠洋捕撈船,是亞洲最大遠洋捕撈船。
“我們在捕撈時,會放下周長達1440米的巨型捕撈網,由兩個重達4.8噸的巨型鋼鐵支架把漁網撐開,形成一個寬120米、高60米的橢圓形網口,在海底進行拖網作業。”杜祥緒介紹說,捕撈網需要由8到10個人同時下網,下網後,由機械進行操作。由於“明開”號具備極強的抗風能力,即使是海上10級大風,“明開”號也可以照常作業,而此時反而收穫最大。
算賬
一年可捕2.6萬噸魚蝦
巨型的捕撈網將南極磷蝦捕撈上來後放入魚槽,通過魚槽進入加工車間,直接在流水線上進行分揀和加工。 “完整的南極磷蝦會在流水線上速凍後運入冷庫,不完整的磷蝦則會磨成蝦粉後放入冷庫,還有一部分會製作成日本和韓國市場需要的海釣用魚餌。”杜祥緒告訴記者,“明開”號之所以是亞洲最大的遠洋捕撈船,是因為其具備拖網加工能力。 “日捕撈量最高可達到300噸,加工量可達到200噸。”杜祥緒介紹說,這意味著捕撈和加工環節全部在船上完成,等到返回青島時,運下船的就是成品。
除了捕撈磷蝦,南極冰魚和鮐鮁魚也是遠航捕撈的產品。 “我們一個航次會不斷地捕撈,捕撈到一定數量後會一部分直接用運輸船把加工好的產品運到港口銷售到歐美地區。”杜祥緒告訴記者,預計一年的總捕撈量要達到2.6萬噸,一年的毛利潤在2億元人民幣左右。
2015年8月6日,青島遠洋捕撈公司收到農業部和商務部的批复,將再增加四條專業遠洋捕撈漁船。
範圍
作業地點遍布各大洋
除南極磷蝦外,竹莢魚主要分佈在納米比亞海域和東南太平洋。納米比亞漁場全年可捕,旺季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連續兩年,納米比亞竹莢魚平均日產超過100噸,產量非常穩定。杜祥緒介紹說,東南太平洋是世界主要漁場之一,分佈在東南太平洋的秘魯和智利沿海,西至新西蘭以東廣闊海域。
在南極作業的“明開”輪去年結束南極作業後,直接開赴納米比亞竹莢魚漁場,6月下旬順利到達,開始辦理各種入漁手續。 7月下旬,開始在納竹莢魚漁場作業。明開輪在納米比亞作業到12月底,預計捕撈和加工竹莢魚和其他魚類8000噸,銷售收入人民幣5000萬元。
展望
今年將捕回20萬噸海貨
“2016年,五條遠洋漁船將全部參與南極磷蝦捕撈作業。今年1至7月份從事磷蝦生產,每條船捕撈量預計在2.6萬噸,8至12月份轉赴納米比亞從事竹莢魚作業,五條船擁有7萬噸的配額。所以總體預計,2016年的綜合捕撈量在20萬噸,預計銷售額為7到8億元。”杜祥緒告訴記者,下一步,還將在即墨藍色矽谷建立南極磷蝦研發中心,專門用於提高南極磷蝦附加值,將會極大地有利於形成南極磷蝦規模化產業化效應,打造成全國唯一的南極磷蝦捕撈、加工、銷售產業鏈。
發布
去年漁業產值480億元
昨天,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十二五”期間,青島市圍繞“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的戰略舉措,以保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前提,大力發展生態漁業、循環漁業、低碳漁業,著力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逐步建立起了以水產養殖業、漁業增殖業、水產種苗業、水產加工業和海洋捕撈業“五大產業”為主體的現代漁業體系,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成效顯著。 2015年預計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480億元,水產品總產量109.1萬噸,水產品產值141億元,全市漁業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遠洋漁業產量增幅全國第一
2012年以來,我市將發展遠洋漁業作為轉變漁業發展方式、促進藍色經濟發展的突出戰略舉措,全市遠洋漁業發展規模、管理水平和綜合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十二五期間累計爭取國家建船補貼3.16億元,市級財政專項資金3760萬元,遠洋漁業企業由“十一五”末的1家(10艘漁船)發展到現在的27家,批建遠洋漁船133艘,其中正在作業91艘,總功率11.1萬千瓦,總噸位7.3萬噸,平均功率1222千瓦,平均噸位801噸。 2015年,預計完成遠洋捕撈產量14萬噸、產值15億元,分別為“十一五”末的46倍和12倍多。我市遠洋漁船平均功率、平均噸位、遠洋漁業產量增幅皆居全國第一,總產量位居全國各城市第四,計劃單列市第一。
人工魚礁投放150萬空方
“十二五”期間,我市增殖放流累計爭取各級財政資金1.27億元,放流水產苗種58億單位;截至2015年底,全市海洋牧場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8億元,投放人工魚礁礁體150萬空方,建成王哥莊海域、齋堂島海域等7處增殖型海洋牧場和嶗山灣公益型海洋牧場。其中嶗山灣公益型海洋牧場於去年8月建成,是我國北方地區第一處公益型海洋牧場。通過海洋牧場建設,結合增殖放流,青島近海的漁業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主要經濟漁業品種及珍稀瀕危水生動物等漁業資源得到有效恢復和保護,實現了集環境保護、生態修復、海上娛樂及海水增養殖發展於一體的產業發展新模式。
水產品加工企業增至240家
“十二五”期間,我市建成國家級水產良種場8處,省級水產原良種場31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水產良種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突出;建設了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現代漁業示範園區,截至目前全市60%池塘完成標準化改造,總面積達到7萬餘畝,建成工廠化養殖車間110萬平方米,發展深水抗風浪網箱500餘個,2015年預計水產品總產量110萬噸;穩定發展水產加工,積極推動城陽區、黃島區水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全市發展水產品加工企業240多家,其中100餘家企業獲得HACCP認證和歐盟認證,成為國內獲此類認證最多的城市。
水產品質量合格率98%以上
“十二五”期間,著力建立健全各項監管制度,加速推進標準化進程,創建農業部健康養殖示範場125處,建成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111處,獲國家“三品一標”認證水產品130餘個,組織抽檢養殖水產品和水產苗種3937批次,水產品質量安全綜合合格率始終保持98%以上,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