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公眾號循環水黑匣子 作者:刀客特金
2010年以後,水產人是兩年好日子,兩年混日子,兩年苦日子。
為什麼這麼說?
2010年至12年前後,多寶魚還是四十多一斤,石斑魚還是青斑為主,其他斑魚價格高企,養出來就賺錢,養一半就保本。最賺錢的還屬於做卵和做苗的,基本提前半年都被訂購了。那時候天還很藍,水還很清,吃個飯也不用東躲西藏。
2012年至14年,八項規定出台(這是好事!),三公消費急跌,高端品種瞬間被打擊。舌鰨、海參、鮑魚就像墜落凡間的天使,價格已經到了老闆姓都能消費得起的地步了。多寶魚就在二十五塊上下轉悠,賺多賺少全憑技術,但已不是隨便都能賺錢了。青斑已經做爛了,龍膽、紅斑育苗相繼突破,養殖量大增,價格腰斬。南美白對蝦出現了無解的EMS病,全球養蝦專家一起吵吵也沒吵吵出個公論來。一時間養什麼成了大家頭疼不已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目標,也不知道賣不賣的出去,渾渾噩噩過日子。
到了2015年,反腐形式持續高壓,食品安全問題又發,進口走私水產品攪局,地下水源短缺,自然水質惡化,魚病蝦病更甚,再加上極端天氣添亂。簡直是水產界的大劫之年。謹慎的老闆減產觀望,執著的老闆賠個底掉,桑心的老闆甚至賣掉心愛的漁場另謀出路。
但所謂否極泰來!到了2016年,我相信已經到了破局之年。原因有三:
第一,產業層面。所謂不破不立,沒有徹底的毀滅就難有徹底的重生。這話聽起來有些不近人情,但道理顛撲不破。二戰中德國的大中型城市被炸的連渣都不剩,戰後花了十年就恢復了元氣,並一路發展至今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頂尖級國家。
國內的水產養殖一向是什麼好養大家都一窩蜂的養什麼,什麼價格高就扎堆的搞什麼,等到量上去了,價格自然就跌下來,然後大家一起再去禍害下一條魚,結局就是養什麼都不賺錢,誰都賺不到錢。
更可氣的是,養殖量上去了,利潤下來了,魚還更容易得病,得了病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死,死多了還是賠,怎麼辦?加藥吧,一般藥見效慢,就偷加違禁藥,日子久了露出馬腳,損害的是整個產業。這種半死不活的狀態誰都能體會的到吧?
第二,政策層面。在當下做事情必須研究政策。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習大大執政的第四個年頭。前三個年頭習大大也要熟悉熟悉國情,梳理梳理形勢。
那從第四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給出了答案,供給側改革就是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以質量換數量,提效率降污染。這就意味著哪裡質次量高,哪裡污染重效率低,就是最大的膿包,就是最爛的殘肢,就要刺破它,砍掉它。所有生產性企業均不除外。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鼓勵產業創新。就是說以前你賣卵的賣卵的,賣魚的賣魚,賣飼料的賣飼料,搞技術的只搞技術,再也行不通了。現在的要求是不會做飯的裁縫不是好司機!要求你整合產業鏈,創新產品形式,比如說做水產我不光賣卵賣苗給你,我還教你怎樣養,我出人出技術出設備,比如怎麼用循環水養魚養蝦,完了你達標的成品魚我還負責回購,貼上我的品牌標籤,我負責出售。所有一整套方案打包出來以後,普通養殖戶一定喜歡,大家就有底氣去做。這才是大農業的思路,才是真正的工業化養殖的思路。其實溫氏集團已經用這種思路做畜禽做了很多年了,通威集團也已經在嘗試。
這種模式下唯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養殖過程,因此決不能再沿用以前靠天吃飯的傳統方式,而是必須走工廠化養殖、設施化養殖的可控路線。
那怎樣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早一點佈局,是每一個水產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三,消費習慣的改變。任何產品都不能離開市場只做空談。中國人對水產品的消費習慣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國人愛吃活魚的習慣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豐富且悠久的烹飪習慣,清蒸活魚、糖醋活魚等等,非活魚不能出彩;二是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死的東西買回來總感覺不安全,死無對證嘛!活的起碼還喘氣,心理上好受一些對吧?
隨著年輕的80後9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體,首先是烹飪習慣上傾向於簡單方便的,最好買回來不用收拾直接下鍋或者進微波爐簡單烹飪就可以吃。如果真饞活魚了,隨時可以下館子。
其次,對於食物保藏和營養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真空包裝的印有品牌的成品或半成品更受青睞,買回來隨時可以吃,吃不掉還可以扔進冰箱裡存著。消費習慣在慢慢的向西方靠攏。而且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注重健身,低脂高蛋白的食物更受歡迎,魚肉則是不二之選。
還有一個趨勢也不得不提,二胎的全面放開使自今年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準媽媽,這些女人們的胃口可是很刁的哦,他們的老公可是很捨得花錢的哦!什麼烏雞、老母雞早都過時了,海參、大蝦、三文魚什麼的對他們來說都是必須整上的。對他們來說,一切為了孩子!
因此我認為,水產消費品在產品創新上、營銷宣傳上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機會往往就在大家都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產生的,誰下手早,誰先做嘗試,誰就會更接近成功。
在經歷了2015的跌宕起伏之後,2016年必將迎來新的突破、新的機遇和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