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30 十月 2015 分類:中國漁業新聞
列印


出處:水產熱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粵西有個異軍突起的碳酸飲料品牌叫少林可樂,它曾成功打入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風靡一時。然而,剛進入九十年代,它卻迅速倒閉。使它遭遇滑鐵盧的竟然是“少林可樂可致癌”這麼一句謠言。造謠動動嘴,企業便遭毀,謠言的殺傷力可見一斑。水產養殖和水產品加工過程的特殊性使得水產行業所經受的謠言中傷之苦更甚於其它食品行業。雖然業內人士一直在奔走澄清,可是造謠之音此伏彼起,實在疲於應對。況且謠言比真相傳播得要快,辟謠談何容易!就算真相被揭露,負面影響也不會徹底消除,因為產生過恐慌的人們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流言止於智者”、“謠言止於真相”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孕育謠言的土壤;國家和社會對造謠和傳謠行為又缺乏有力的約束;造謠危害大而成本低……這些現狀特點注定了謠言能夠在水產行業橫行肆虐。所以,對有關造謠現像深入探討,分析謠言的成因,有利於大眾甄別謠言,是遏制謠言泛濫最有效的一環:

一、源於純粹的惡作劇心理,即時下所稱的“惡搞”。

好事者通過標新立異的惡作劇吸引大眾眼球,從而獲得存在感,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就像調皮的小孩子看見圖畫裡的美女圖像,突發靈感,馬上給她光潔的臉龐點上幾顆黑痣,或者給她莞爾的嘴角描上兩筆胡須,營造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博得旁人的哄笑,從而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感。

想必很多人看過往蝦體內注膠、往螃蟹體內注水(也有注射激素之說)這類視頻,筆者看過的版本還不止一個,其中一個版本還能聽到“導演”在指揮操作的聲音以及旁觀者的笑聲。這些都是惡搞行為。惡搞者最初的心理追求僅僅是一時的快感。這種心理驅使下的惡搞具有隨意性,是無聊的產物,卻成為謠言的初始狀態。惡搞者對惡搞本身造成的後果完全沒有預期。殊不知,在當今信息傳播迅猛的網絡時代,這些惡搞最後都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謠言,成為禍害水產行業的洪水猛獸!

這類謠言大都以照片和視頻等作為傳播媒介,給人“有圖有真相”的感覺,很具迷惑性;而魚蝦蟹等水生動物又取材方便,易於拍攝,可塑性強,有時更具娛樂成分,為民眾所樂於傳播,所以這類謠言已成為水產品安全謠言中的一枝奇葩。

二、信息在傳播渠道中偏離真相,是非曲直被誇張,被扭曲,然後不斷地以訛傳訛,最後成了殃及水產行業發展的謠言。

這類謠言來源於對某些信息的加工,加工者也是傳播者,傳播的媒介通常是口頭語言。加工和傳播者有時不一定懷有詆毀水產行業的目的,只是經過自覺和不自覺的加工傳播後,形成謠言所具有的危害往往背離了傳播者的意願。這種加工結果受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觀因素有:傳播者的表述准確度,水產相關知識的薄弱,邏輯分析能力的高低等;客觀因素有:所見所聞到的資料完整程度,獲取信息的環境的影響等。筆者多年前參與做過一個實驗:五十人排成一縱隊,從第一人開始,扭轉頭將一個信息往下傳,傳到最後一個人所得到的信息竟然與原來的信息已經風牛馬不相及!由此可知,信息在傳播渠道中多麼容易發生變化!

美國食品監管機構曾建議民眾盡量少給幼兒吃個別生產周期較長的肉食性魚類,如鯊魚、金槍魚等,原因是這些極個別的魚類肉中汞的含量較高,可能會給幼兒的生長帶來不利。就這麼一個出於謹慎的建議被不斷加油添醋,不斷偷梁換柱,終成為可怕的謠言,讓大量毫無相干的魚類也蒙上不白之冤。這謠言長期在水產行業中蔓延傳播,致使很多家庭都不敢給小孩買魚。僅僅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不知使魚類養殖業遭受了多大的損失!

沙蟲、甲魚、螃蟹、蝦等水產品涉嫌被喂避孕藥的傳聞也屬於這類謠言。通過追溯研究可以知道,這些謠言是在“魚農利用避孕藥催肥催大黃鱔”這個早經考證和澄清的原始謠言的基礎上,被有意或無意地將外延擴大加工後衍生出來的謠言。多年來,勢單力薄的澄清聲音一直淹沒在這種謠言鋪天蓋地般的傳播浪濤中。這些謠言的盛行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已經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步。

三、惡意中傷類謠言的形成。

某些人由於在水產行業中某方面吃過虧,心理失衡,或者對從事某種水產品經營的個人或單位心存妒忌和怨恨,為了達到宣泄情緒或打擊報復的目的而造謠生事。他們編造謠言針對的對像可以是個別人、個別單位或整個行業。

有一次,筆者隨同一位准備擺酒席的朋友去一個魚農的養殖場購買草魚,拋網看過魚後,相鄰池塘的另一位魚農尋機告訴筆者的朋友“他的魚經常喂激素,你最好別買”,致使那位朋友馬上要走人,經過我大半天的解釋後,這次交易才避免了流產。後來,我從旁人口中了解到:原來,這兩個魚農為競爭一片山塘的承包權曾經大動干戈,互相之間積怨很深。後者捏造“經常喂激素”的謠言完全是為了打擊報復前者。這種謠言雖然只針對個人,可是一旦擴散開來,使人產生聯想,負面效應可以無窮擴大,同樣會給整個水產行業帶來嚴重傷害。

四、個別專家學者或其他影響力較大的公眾人物出言不慎尤其容易造成謠言。

在一次萬眾矚目的特大型會議上,某位享譽全國的醫學教授談到食品安全時,竟毫無顧慮地說出“不要吃又肥又大的魚”這麼偏頗的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國轟動!毋庸置疑,因為名人效應,這話馬上不脛而走,成為唱衰魚類養殖業的謠言,造成民眾對養殖魚類產生更深的不信任,給魚類養殖業帶來很大的傷害。

其實,名人也好,專家也好,如果在專業不諳熟的領域,他們的話完全不必奉為圭臬;就算是行業專家,有時也未必完全知情,如果欠缺嚴謹的態度,出言不慎,就難免造成謬誤。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沉下心來思考,並對傳聞進行檢驗呢?於是謠言便有了順暢的傳播渠道。

當前,整個社會對謠言的遏制都缺乏力度,主要是辟謠行動無序。對於水產品安全方面的謠言,筆者認為,政府以及水產行業的各種團體(協會)應該更主動出面,組織成立專門的辟謠機構,制定辟謠程序,設立信息交流和公布平台,專門打擊有關水產行業的造謠行為。另一方面,水產人必須嚴格自律,己身既正,就能避免授人話柄;同屬水產人的業內媒體,則應該更多發出正義之聲,以幫助民眾明辨是非為己任。筆者此番對一些謠言成因的粗淺分析,目的亦在於此。只有大家都行動起來,積極傳播正能量,有效地廓清泛濫成災的負面影響,才能還水產行業一個持續健康發展的清淨環境。


1、來源:水產熱點
2、作者:李 乾
3、微信號:Shuichanre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