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中國江蘇網
(記者張仲明通訊員張園)體型像鳊魚一樣扁扁的,顏色像鯉魚一樣紅紅的,近日,靖江漁民捕獲了3條這樣的怪魚。經專家鑒定,這種魚學名叫胭脂魚,俗稱火燒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
據悉,這些魚是該市漁業公司的漁民們在長江靖江段捕撈長江絨螯蟹時的意外收獲。眼下正值長江秋捕高峰期,這些魚可能是誤闖蟹網了。
由於在捕撈及運輸過程中多有波折,這三條胭脂魚均不同程度受傷。漁民主動上交後,靖江市漁政站工作人員立即將胭脂魚就近放養到該市濱江水產良種場,展開應急治療。可惜的是,其中規格最大的一只胭脂魚由於傷勢嚴重,最終死亡。其余兩只較小的胭脂魚目前生長狀態良好,該市漁政部門將繼續跟蹤觀察,待其傷勢痊愈後,重新放養至長江。
在該市濱江水產良種場,記者見到了“亞洲美人魚”。它們的皮膚呈胭脂色、粉嫩光滑,魚鱗富有光澤。三條胭脂魚,最大的近8公斤重,最小的4公斤左右,都是體格富態的“胖美人”。最引人注意的是它們的“香腸嘴”,厚厚的嘴唇呈乳白色,張合有力,很有彈性。“美人魚”有六個胸鰭,每個胸鰭約有小孩巴掌大,豎得筆直,像立起的船帆。
靖江市農委漁政站副站長沈林宏說,胭脂魚最奇特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種會變身的魚,它的幼年期和成年期常常被人們誤以為是兩種魚。其幼魚的身體呈三角形,鰭高高揚起,就像張開的風帆,所以又叫“一帆風順”。成年胭脂魚變成了紡錘形,又大又沉,腹部下方位置還會出現一條寬約2釐米的“婚姻線”。
在長江靖江段,胭脂魚已銷聲匿跡20多年了。靖江市農委水產高級工程師顧樹信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時,長江裡時常能捕到胭脂魚,最多的時候一網可以撈起幾十條。到了90年代初期就越來越難捕到了,後來就幾乎絕跡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魏開金說,因為胭脂魚體型、顏色特別,被稱為“亞洲美人魚”,上世紀80年代,東南亞、法國、英國等國不少人喜歡把這種魚作為觀賞魚,我國出口比較多。“當時,很多人在長江裡撈魚苗進行人工養殖,小魚苗捕撈過度,漸漸地胭脂魚就越來越少了。”另外,大量水電工程開發,阻斷了它們洄游到長江上游產卵繁育的路徑,原有的天然產卵場被破壞或減少,使自然存在的野生群體數量不斷下降。魏開金指出,胭脂魚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國家明令禁止捕撈,更不能食用。
“這幾年,通過禁漁等措施,長江野生魚類的生長環境有所好轉,這是靖江市江面重現胭脂魚的重要原因。”沈林宏說,除此之外,最讓人覺得可喜的是漁民、市民保護珍稀魚類的意識不斷加強。近年來,漁民在長江靖江段捕獲到中華鱘、胭脂魚等都會放生,看到江豚戲水時也能主動避讓,這對長江漁業資源保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