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環球時報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8月9日報導,非洲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坦噶尼喀湖,據推斷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其中的魚類為周邊國家,包括布隆迪、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和讚比亞提供重要的食物來源。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其魚類捕獲量大幅減少。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新的科學研究證實,減產的主要原因並非過度捕撈,上世紀全球溫度的升高是世界幾大重要漁場減產的主要原因。
據報導,從坦噶尼喀湖出產的魚類為當地人提供其所需的60%的動物蛋白。此外,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使當地成為旅遊熱點。人們對過度捕撈、土地利用的變化和氣候變化這一關鍵生態系統的影響也越來越關注。為此,科學家對湖底的沉澱物採樣。在對樣品的核心和其中的化石進行化學分析後,他們發現:魚類數量的減少與全球氣溫升高相同步。
科學家稱在熱帶湖中,水溫升高會減少頂部含氧層和底部營養豐富層之間的混合。而分層明顯化後,水中的營養物質難以上升至頂部,藻類便隨之減少,最終導致魚類減產。報告作者總結稱,全球持續升溫會減少湖中混合物、阻止海藻生長,還會使湖底生物,如軟底動物和甲殼綱動物的棲息地大幅縮減。
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安德魯稱:“我們的工作就是研究魚類化石,看看減產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如果減產早於上世紀50年代的捕魚工業化,那麼就充分說明減產另有原因,而我們也證實了這一點”。
而歐洲和北美的研究顯示,氣溫升高反而使當地水產增加。加拿大金斯頓皇后大學則稱:這是因為在歐洲和北美地區,湖泊內的分層與熱帶地區起著相反的作用,至少在幾個湖中是這樣的。 (實習編譯:張家旗 審稿:牟延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