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棘鰏(Leiognathus equulus)為暖水性小型魚類,分佈於臺灣北部、西部、南部等河口或沿岸砂泥底質的水域,是臺灣沿近海重要經濟性魚種之一。高經濟價值與市場需求致使其遭受到極大的採捕壓力,近5年資源水準有下降趨勢,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04年執行之「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政策型科技計畫,即支持水產試驗所執行「臺灣沿近海短棘鰏漁業資源復育與放流」計畫,已建立短棘鰏增養殖技術,並確立短棘鰏孵育場的棲地環境,以促使放流之短棘鰏幼魚能達到「對的魚放在對的地點」之目標,增加短棘鰏資源加入量。
究析短棘鰏生態習性以在對的地點放流
漁業署表示,短棘鰏俗稱金鐘魚、狗腰或三角仔,為暖水性小型魚類,高經濟價值與市場需求致使其遭受到極大的採捕壓力。依據水產試驗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分佈於臺灣北部、西部、南部等河口或沿岸至水深100公尺以淺之砂泥底質的水域,適合放流之幼魚體型為6至11公分,棲息於鹽度約千分之30PSU的淡、海水交匯處之河口域。該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以高雄附近海域釣獲野生短棘鰏亞成魚進行馴化培育,經一年多培育,目前已成功馴化養殖500餘尾種魚,並順利建立人工種苗生產技術,目前經過50天的培育,魚苗體長可達2至3公分,現已育成超過5萬尾魚苗。目前正進行不同成長階段生理、生態之試驗研究,期能掌握完整生活史,於正確地點進行放流,可增加放流後之存活率,提升資源量水準。
有效放流增裕資源
漁業署說明,「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中研究重點有棲地調查及繁養殖技術之建立等工作,以促使放流之魚苗可增裕沿近海資源,水產試驗所將以此為範例將過去調查之成果,以哪裡抓哪裡放的原則,持續以野生個體汰換種魚,維持種魚之遺傳基因歧異度,及確保放流魚不影響野生族群的基因,期使海洋資源得以生生不息,永續利用。
聯絡人:黃鴻燕副署長
電 話:092008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