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4 九月 2015 分類:漁特產品
列印
文圖 / 洪一平(彰化區漁會課長)
漁業署漁業推廣第265期
 
王功擁有360年的養蚵歷史 臺灣養蚵究竟從何時開始?
 
  王功在臺灣養蚵史上的重要性如何呢?據日治時期臺中廳於大正8年5月(西元1919年)所出版的《臺中廳管內概要》一書記載:「養蠣業源自二百五十年前來自對岸地方上的養蠣方法首先傳入二林支廳轄下的王功庄,接著最初幾年逐漸傳播到各地去。」(見圖1、2)。依此推測,王功地區插竹養蠣的時間可以推至西元1660年代明末清初時期,可說是臺灣第一個從事插蚵養殖牡蠣的地方,其後又從王功傳播到臺灣各地。這段記載也可以從王功林姓祖先在明朝崇禎12年(西元1639年)由福建同安渡海來到王功移民的開墾歷史互相印證,先民由對岸陸續移民到臺灣彰化一帶時,亦將大陸東南沿海的插篊養蚵技術帶入王功,因此,王功地區從事牡蠣養殖距今已經有360年的歷史。 
 
 
臺灣養殖牡蠣起源的各種說法
 
  臺灣養殖牡蠣起源也有不同的說法,目前臺灣存有記載牡蠣養殖的直接證據,是在臺南縣佳里鎮建南里金唐殿,於清乾隆59年(西元1794年)時,按察使司銜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楊廷理曾勒碑石示告,禁止民番私自搭蓋草寮及竹標插界,以杜絕地方民番勢力勾結,希圖強佔海坪進行圍墾以蓄養蚶、蠔。由金唐殿的碑文可知,在乾隆57年(西元1789年)以前,臺南漁民曾在海邊插竹圍墾養殖牡蠣。這個碑文是目前臺灣最早記載養蚵的直接證物,而且我們可以從碑文裡知道當時有番人和漢人共同從事養蚵事業。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興華先生在其《拓漁臺灣》一書,對臺灣牡蠣養殖的起源亦有詳盡的敘述:「日據時期臺灣水產雜誌曾經提到,插竹式養蚵在彰化鹿港地區已經有很久的歷史,相傳三百多年以前,由中國大陸傳至鹿港,稱鹿港為臺灣插竹養蚵的發源地」。另一說法為:「明治32年(西元1899年),萓場三郎在大日本水產會第17次大會中,講演『臺灣的養蠣事業』說道,早在280年前(原文180年前),泉州人至臺灣從事漁業,將牡蠣養殖首先帶至嘉義地區,是為臺灣養蚵事業的開始」。 
 
  另依據西元1936年日人佐藤眠洋編著《臺灣始政四十年史》記載相關牡蠣殖產資料,也載有臺灣各地區的插蚵時間,「臺灣養殖牡蠣業起源自日治前百年(約西元1796年),改隸日治當時,臺北、新竹、臺中(涵蓋目前的臺中、彰化縣)、臺南、高雄等等的沿海一帶已經有養殖業的經營。依據舊的記載,王功、北門嶼附近於日治前60年;淡水河口在日治前50年就已經開始了養殖牡蠣。養蚵業是由南往北逐漸普及。當時的附著器在安平及四鯤鯓地方使用撒石法(現在已經不用的方法)和現在所使用的割竹有很大的不同。」 
 
由上述各種的養蚵起源說法,王功在臺灣養殖牡蠣史上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茲就臺灣各種養蚵起源說,整理如下表: 
 
王功的移民開墾史印證養蚵的起源時間 
 
  為印證移民與王功養蚵起源時間的關聯,筆者訪問王功耆老-林連宗老先生,以瞭解王功地區移民開墾歷史。據林老先生表示,由麝圃林厝份族譜記載,在明朝崇禎12年(西元1639年),王功林姓第9世祖晉壁和晉玉兄弟,因與福建泉州陳姓居民爭灌溉用水引發械鬥,為免遭到報仇,從福建同安渡海來到彰化深耕堡下堡庄(王功村),從事墾荒、討海、牽罟。由林老先生的這段敘述,也印證了《臺中廳管內概要》一書:「養蠣業源自250年前來自對岸地方上的養蠣方法首先傳入二林支廳轄下的王功庄」的說法。(見圖3、4、5)
 
王功牡蠣養殖產業興盛的原因
 
  先民在西元1639年從福建同安渡海移民到王功,並將福建沿海的插篊養蚵技術引入王功,開啟王功的淺灘牡蠣養殖事業,並成為一個以養蚵業為重心的漁村。茲將王功地區養殖牡蠣興盛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先民從福建移墾臺灣,將養蚵技術帶入王功 
 
  從文獻考據,福建沿海地區插竹養蚵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而王功村民大多由福建同安沿海一帶而來,養蚵技術及人才隨之移進王功,應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為了維持生計,也是主要的原因。
 
  該書也記載牡蠣養殖區域,從二林支廳下海墘厝(彰化縣大城鄉)沿岸至沙轆支廳梧棲港,南北約13里半的海岸砂泥地,劃分成六區。在大正6年末的養蚵面積有330甲,因為暴風雨造成很大的損害,致產額減少;生產額超過17千元,產量280千斤。依據大正4年的統計資料,養蚵面積達516甲,產量873千斤。相比較面積減少了200公頃,產量減少500千斤,可見為求生計,蚵民與海爭地養殖牡蠣,也要看老天的臉色。
 
二、王功未在八堡圳灌溉範圍,移墾者轉往海坪養蚵 
 
  依據清康熙48年施世榜興築八堡圳,鑿通渠,引濁水溪水灌溉農田,歷經十年的艱辛,終於在清康熙58年竣工,灌溉當時,彰化縣全區13堡中的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及線東堡等八堡。王功屬於二林下堡,並未在八堡圳的範圍。從歷史的記載,清初時,東螺溪貫穿彰化縣經鹿港出海,但隨河流的氾濫,東螺溪(現在的濁水溪)位移肆意沖刷鹿港以南沿岸平原,修築灌溉溝圳有食物上的困難。當時的王功屬於東螺溪沖積帶,一片貧瘠的沙地無法滿足溫飽,先民自然轉往海坪養蚵,以維持生計。
 
三、日治初期王功是臺灣養殖牡蠣試驗的第一個地方 
 
  王功也是臺灣養殖牡蠣試驗的第一個地方。《臺中廳管內概要》記載:「明治32年,臺中廳、彰化廳先於塗葛堀庄、王功庄兩地方獎勵設置試驗區,造成當時的極為隆盛,後來因為天候不良危害甚鉅,致陷入慢慢衰微的狀況,後來慢慢回復,面積逐漸增加,逐漸恢復隆盛的情景,養蠣場逐漸移向荒涼的海面,在這當中,沙泥及天候支配著產量的消長,所以期待將來的發展必須要準備受損害後所需要的資本,以及增加海岸中篊(竹枝)插植的密度來增加生產率。」在獎勵試驗養蚵的措施下,王功蚵民增加海岸中插篊的密度,增加生產率,也給蚵民帶來較好的收入。王功養蚵面積逐年增加,這也是王功養蚵業興起的原因。
 
  明治42年(西元1910年),日本政府曾在鹿港海埔庄及草港庄海灘進行養蚵試驗,從我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收藏有明治42年(西元1910年)臺中廳鹿港支廳海埔庄及草港庄牡蠣養殖試驗地圖可資印證。可見當時日本政府對彰化地區養蚵技術的發展已有相當的投入。 
 
四、日治時期彰化海域為全臺最優異的牡蠣附苗場所
 
  郭河(西元1964年)指出,日人統計西元1935年調查插篊附苗情形,鹿港地區在9月至隔年3月每支養殖篊之平均附著數最高達4,244個,比起臺南最高129個,高出數十倍。彰化海域為全臺最優異的牡蠣附苗場所,這也是本地區牡蠣養殖興盛的原因。
 
五、民國50年以前彰化縣牡蠣產量全省第一
 
  依據臺灣省通志記載,民國42年,臺灣各縣市產量以彰化縣居第一位;民國46年,彰化縣養蚵產量占全省產量46%,及至民國50年,產量降為全省38%,彰化縣仍為第一位。由此可知,民國50年代,臺灣以插篊式養殖法為主,彰化縣牡蠣養殖在臺灣牡蠣生產量獨佔鰲頭,王功養蚵事業顯得舉足輕重。彰化縣養蚵技術較為成熟、高密度插篊法的實現與漁民辛勤堅毅的個性都是牡蠣養殖發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