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共 2 頁
(一)國內市場
台灣之觀賞魚消費,隨著經濟繁榮、生活水準之提升,從原來小規模外銷且少量內銷型態轉而以島內銷售為大宗,而且進口量及島內自行生產大增。消費魚種由早期胚胎魚種如孔雀、劍魚改變為慈鯛科與擬鯉魚科魚種,而後自國外進口之珍貴的龍魚等大型魚類,並蔚為風潮,後因龍魚因不當捕撈面臨絕種, 1980年華盛頓公約 (CITES) 將亞洲龍魚列為瀕臨絕種一級保護魚類,於野外捕獵及交易均被課以重罰,民國78年起我國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不論野生類或人工繁殖皆禁止龍魚的進口及買賣,後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檢討於90年12月12日以(90)農林字第900031668號公告修正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野生動物種類」,排除龍魚種類,人工繁殖龍魚不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進口人工繁殖龍魚得檢具CITES許可證及依海關進口相關規定辦理進口,相信國內水族市場在龍魚帶動下,國內市場景氣逐漸復甦。
(二)國際市場
觀賞魚在國際市場上,在政府積極輔導業者赴國外德國紐倫堡展及新加坡等主要水族展參展推廣下,呈穩定之成長,國際市場主要型態分述如下:
1‧主要出口國
一些未開發國家,以捕捉野生品種外銷,如非洲、南美洲及東南亞等地區。另外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之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則以專業生產觀賞魚,供外銷各消費地區,我國則以繁殖慈鯛科魚類出口中南美洲、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歐洲等國家,出口值約1000萬美金。
2‧主要轉口國
鄰近主要出口國及原產國又具有優越的運輸航線之國家,如新加坡、西德、香港。可看出世界觀賞魚主要市場在亞洲之日本、台灣、韓國,香港等地區,及北美洲。歐洲市場因受地理、天候等因素影響,熱帶觀賞魚市場仍有待開拓,但錦鯉魚因受庭園造景風氣之影響,呈現成長之趨勢。
3‧主要消費國:
一般都具有優越的經濟條件,高國民所得,並擁有廣大消費市場及相關附屬產品,如美國、日本、香港及台灣。
五、產業面臨之問題及展望
(一)養殖土地經營之合法化
由調查中得知,未取得養殖許可登記證者仍佔多數,分析原因多屬土地使用分區未合有關,將來研議透過調整適當土地使用分區,將可逐步輔導漁場取得合法經營。
(二)市場資訊取得困難
國內繁養殖場規模均屬小型,而且彼此缺少聯絡,雖組織協會,惟因地域性,及競爭關係,彼此間缺乏信任,以致功能不彰,另缺乏國際市場資訊,易導致產銷失調,鑑此,去年7月甫於台北成立亞太水族聯盟,係在我國主導下成立,目前會員國共有9國,透過其運作機制如議題研討、舉辦互訪、座談、培訓、商品展覽等相關活動,使亞太地區觀賞魚產業交流及發展更為密切,而對我國而言,則可達更快速瞭解國際資訊及掌握發展潮流的功能。
(三)未來展望
全世界觀賞魚貿易總額超過美金50億元,且每年正持續快速增加中,面對亞洲各國均陸續投入觀賞魚產業,而台灣擁有的繁殖品種改良技術,為發展觀賞魚產業發展的利基,經由不斷的開發新品種,及強化國內外市場宣傳及行銷能力,則台灣觀賞魚將可在國際化競爭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摘錄自農政與農情第1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