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3 九月 2015 分類:專題報導
列印
四、迎接觀光時代,轉型休閒漁業永續經營
 
  觀光產業十分巨大,許多國家觀光產業的收入,占其外匯收入的重要地位,依據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分析報告,全球各國的外匯收入中,超過8%來自觀光產業的收益。全球觀光人數自1960年的6,900萬人次至2000年的6億4,440餘萬人次,成長了9.6倍,觀光產業的收益也從1960年之68億6,700萬美元增至2000年之4,545億5,300萬美元,成長了66.2 倍。世界觀光組織更預估,至2002年全球觀光旅遊人數將成長至16億200萬人次,產業收益達2兆美元。並且也預估全球觀光產業包含觀光相關產業、投資及稅收等,至2010年,全球觀光產業的規模將達GDP的11﹪,相當於6兆5,911億美元,可見全球觀光產業的重要性與未來的前景。1995年6月,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第1 2 9 6 2 號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2962),體認休閒漁業對國家社會、文化與經濟方面貢獻的重要,要求聯邦政府改善美國水產資源的數量、機能、可持續量及分配,以增加休閒漁業的機會。其執行的策略包括(1)保護、提升、復育重要休閒魚種資源量及其棲息地。(2)增加海洋環境及休閒漁業的設施與利用。(3)推動海洋資源保育與理論及休閒釣魚的社會教育及支持。(4)中央、州政府、居民、企業、保育及其他團體共同合作推動計畫,強化海洋資源保育及增加休閒漁業機會。
 
  台灣發展觀光事業起步較遲,1956年在當時之台灣省政府下設立「台灣省觀光事業委員會」開始注意觀光資源的開發與管理,1960年交通部成立「觀光事業小組」,1966年初將該小組擴大為「觀光事業委員會」,1971年成立交通部觀光局。政府為整合觀光資源,1966年在行政院成立跨部會之「觀光推動小組」。2000年政府為發展觀光,將台灣打造成「觀光之島」,設立發展觀光策略目標,其中「發展本土、文化、生態、永續之觀光新環境」即為主要的發展主軸。「觀光發展推動小組」2002年升格為「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同時擬訂「2008年觀光客倍增計畫」,納入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據以推動將來來台觀光旅客人數由100萬人增加至200萬人,總旅次由260萬人次增加至500萬人次。
 
  「觀光客倍增計畫」的主軸策略,包括整備現有套裝5條旅遊路線,開發新套裝路線11條及新景點3處,建置觀光旅遊服務網,推動國際觀光宣傳及發展會議展覽產業等,而大部分政府各部門的重要建設計畫,均配合此觀光客倍增計畫的需求予以調整,套裝旅遊之中北部海岸線、雲嘉南濱海線、離島線等都與休閒漁業有直接的關連。台灣觀光產業已經進入全面整備階段,台灣觀光旅遊的大環境也已經形成。
 
  另外,行政院為響應聯合國宣布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也同時訂2002 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全力推動生態旅遊,2003年實施「國民旅遊卡」提振台灣國民旅遊,並預定將2004年訂為「台灣觀光年」,將台灣觀光之宣傳促銷帶動上最高點。
 
  雖然2003年SARS疫情之發生,對台灣之觀光旅遊帶來巨大的衝擊,5月時來台觀光的旅客僅為去年同期的18.07%,萎縮超過8成,7月以後台灣地區始為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非疫區,政府立即將觀光復甦列為經濟復甦的重要項目,從國人國內旅遊開始鼓勵促銷,再推展至外人來台觀光。海洋觀光遊憩在國外一直是臨海國家最主要的一環,也是沿海居民最主要的休閒項目之一,台灣海洋休閒觀光發展較遲,因此成長空間極為寬廣,依據觀光局的估算,台灣地區海洋觀光遊憩旅遊人次粗估,90年為2,700萬,但年平均成長率及各項活動的需求評估有待更詳盡的調查預測。
 
  台灣人口稠密,陸地遊憩空間不足,海洋觀光遊憩不僅提供與山林陸地不同的休閒娛樂方式,並且大量彌補遊憩空間之不足,增加觀光休閒的吸引力。
 
  海洋及沿岸之觀光遊憩涵蓋極為廣泛,內容豐富,不論與沿海連接之城市、社區、魚塭、港口、溼地、河口、潟湖、潮間帶、海洋等各種自然及人文資源之利用,其中大部分與漁業直接或間接有所關聯,並且愈鄉村的地方愈為密切。過去,海水浴場、海上釣魚為海洋遊憩的主要項目,如今各式各樣的海洋休閒活動迅速發展。海洋及沿岸休閒遊憩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活動,也同時帶來當地環境及生活品質的衝擊,海洋觀光與傳統漁民作業,生活作息,設備資源的利用有所競合,雖然以往許多漁民不滿觀光客帶來的負面影響及不便,認為讓有錢人享樂,剝奪漁民生活的權利,但因國人休閒觀念之引導,也逐漸能接受配合,部分觀光遊憩項目如海釣船、賞鯨、牽罟、魚市購魚、休閒養殖場,由政府及漁會輔導漁民經營,將傳統之初級生產提升為三級之服務業,增加了漁民的收入,同時也紓解漁民以撈捕魚類維持生活及對資源的壓力。
 
  反觀沿近海漁業則因漁船過多,沿近海受污染及過漁影響,資源漸趨枯竭。加上漁業人力缺乏,漁業各項成本支出日益增大,未來沿近海漁業競爭程度將更形昇高。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水產市場開放,水產品關稅逐年大幅降低,各種漁產品紛紛扣關進口,競爭可以預見。二十一世紀,漁業規劃永續發展乃是必要的唯一選擇。
 
  永續漁業必須建立在資源永續利用、產業永續經營的基礎之上,在企業多元化產業多角經營大趨勢中,我漁業者保守排斥的心態應該調整,解除以往以生產為唯一標的,而忽略了市場、環保及社會的需求。與漁業有關的產業很多,可資運用的資源極為廣泛,若以漁業為中心,向外擴張及結合其他相關的產業,爭取利基,漁業才能永續經營發展。
 
  台灣沿近海資源減少,如何兼顧漁業資源與漁民收益,是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漁業休閒的消費者所追求的為休閒遊憩,非以大量的漁獲為目的,漁民擁有的漁船、魚塭、漁具及各種設備與知識經驗,正可彌補消費者追求漁業休閒遊憩中之不足,如此漁民提供服務,消費者付費休閒,漁民收益可大幅增加,對資源之保育生態及維護更為落實。因此休閒漁業可望將資源保育、休閒遊憩、漁民生計三項難題同時解決。台灣水產養殖主要生產種類不多,產季集中,例如虱目魚、吳郭魚、石斑.....等,台南以北都需在冬季來臨以前收獲上市,以免寒流侵襲而凍死,因此夏季生產季節魚價大跌,漁民損失不貲。魚塭兼營休閒釣魚與專業養殖經營方式不同,養殖密度降低、水土資源、人力消耗減少、管理技術性低,市場之區隔更對魚價穩定有所幫助,也同時兼顧專營養殖生產的穩定性。
 
  休閒漁業更具有教育性,民眾參與與海洋及漁業相關的活動,有別於僅從書本或老師口述學習印象,經由實際的體驗,不僅會對台灣的自然環境、漁業發展、漁民生活、工作環境漁業文化有更深之瞭解,進而產生關心海洋珍惜資源、維護環境的心,對漁業資源之復育很有幫助。
 
  休閒漁業也同時帶動了沿海地區及漁港的經濟活動,提供漁村及居民的就業機會,偏遠及離島地區在硬體建設及觀念上也因為新的需求而得到改善,城鄉之間的差距得以縮減。綜而言之,休閒漁業具有因應國民休憩需求,充分利用漁業資源減少水土資源消耗、擴展漁業經營領域及繁榮漁村經濟等多重目的及效果,也正是漁業永續經營的方向。
 
  台灣快速走向先進國家,重大交通網路也一一完成,環境不斷改善,重視文化、社會呈現多元的新氣象,配合國家主點發展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已經具備了觀光的有利條件。我沿海地區漁民應掌握契機,整合自然及人文資源,政府與民間力量,擬定發展政策,協調中央及地方,強化沿海休閒漁業據點的品質及可遊條件,並且將它們連貫起來,改善週邊的環境,提供足夠休憩設施,建構成台灣沿岸的休閒帶,重新創造沿岸先機,也引國人走向海洋。
 
〈摘錄自漁業推廣月刊第2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