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興華、漁業署署長
三、提升品質,發揮創意,減少對環境之壓力
休閒漁業起步較晚,因為漁業地理位置、資材及經驗,其發展大部分由漁民或漁民團體最早投入經營,卻因為資金及專業能力不足往往因陋就簡,無法以長遠前瞻的眼光來規劃管理。
八十年代初期休閒漁業以海釣、塭釣、觀光魚市、海鮮品嚐為最普通,沿海、漁港自然形成了假日休閒的場所,但休閒消費市場形成了以後,人潮湧入帶動了商機,更帶來了髒亂與失序,許多休閒據點不僅公共設施缺乏,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未予適當設置,景觀環境、活動空間、旅遊動線等更未經規劃配置,經營者限於資金及人才,往往在問題嚴重,消費者抱怨不斷,才以簡易經濟的方式來因應,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遊客增加卻又不敷所需,再謀對策。
某些經營者缺乏前瞻視野,一心擴充商品的數量,而不衡量自己的條件與消費者的需求,許多地方各式各樣攤販林立,甚至與一般的漁場夜市並無差異,不僅髒亂秩序難以管理,且難突顯自有之特色,反難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休閒漁業大部分是由傳統漁業轉型而成,在既有的條件之下要全盤改觀確有其困難,猶如舊衣改製想要完全抹去原來的形狀也不可能,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保留漁業的特色,正是休閒漁業的主要賣點之一,如何維持旅遊的需求及品質,又突顯漁業獨特之優點,為休閒漁業的利基所在。
經營管理更是目前休閒漁業的主要缺失,休閒漁業為傳統漁業轉型而來,先天上已經有所局限,而經營者也都由漁業人或漁民轉業經營,缺乏服務業的觀念與訓練。漁船、碼頭的溼臭, 漁網、漁具四處亂堆,對漁民來說習以為常,消費者則難以忍受,低窄的空間走道在漁船、市場司空慣見,但對消費者而言則有安全、衛生的疑慮,經營管理者如以經營傳統漁業之心態方法來管理休閒漁業,將無法維護應有之品質。例如傳統魚市場或廁所之清潔每日1-2次,但休閒旅遊則應隨時整理,時時保持乾淨清爽,才符合需求。經營休閒漁業應該與旅遊觀光業一樣,有高度服務的理念,並且經過專業的訓練,加上服務的熱忱,才能趕得上時代。
漁業團體經營休閒漁業還有其他的包袱,例如漁民與遊客對漁港資源的分配使用往往互相衝突,漁會等明知漁民的需求如能適度調整,對整體漁港之利用管理均有幫助。但鑑於漁民是漁會的主人,漁會難施展魄力,不斷妥協造成休閒漁業的阻礙,更遑論理監事、代表之干涉,沿海地區人情味濃,一般重感情而輕理法,使計畫不易推行,管理難以落實。
以往的經驗及消費者的反應,顯現漁業休閒據點的品質不穩定最為遊客所垢病。許多休閒漁港或生鮮魚市,雖然成立管理委員會,也訂定管理要點,但漁會並無司法警察權,糾察取締需配合警察單位辦理,效果有限,港區流動攤販不斷,四處髒亂依舊,合法商拉客行為更令人厭惡,商品品質、價目、服務態度等因人而異,常因少部分商家之不良行為破壞了休閒地區的整體形象。
經營休閒漁業,必需提供適當的公共設施及安全舒適的環境,爭取消費者的信賴,應注意有效管理,提升品質以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未來如何導入專責、專業的經營團隊,以現代企業觀念來經營,建立形象口碑,引導消費者,將是休閒漁業成功的關鍵。
在競爭激烈的休閒消費市場中,除了維護一定的品質以外,如何創新旅遊產品,包裝行銷是永續經營的有效途徑。台灣人模仿力很強,任何商品在市場上熱門以後,相似廉價的產品短時間以內就會出現,共分市場的大餅,業者為了競爭也犧牲品質,降低售價,仍然因為供過於求而同樣受到打擊而難以為繼。台灣休閒漁業也循著同樣模式進行,第一家直銷魚市、第一艘賞鯨船、第一座漁人碼頭.....等成功的新構想,很快地蔓延至各地,看不見自己的特色,消費大眾失去新鮮感以後,各地的人氣也迅速萎縮。
其實,同樣的餐廳海鮮,不論在建築、裝潢、擺設、材料、烹飪、盤式、吃法、賣法、出菜都可以有特殊賣點吸引客人,端看經營者如何用巧思去設計包裝,掌握民眾的心理適當的宣傳,不僅可以達到大量招攬遊客,增加漁民收益的目的,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就是很好的例子,也同時刺激相關行業提升品質,積極鑽研新的創意,維持競爭力。
每年4-6月是屏東縣東港鎮黑鮪的漁獲季節,黑鮪魚是鮪魚生魚片的極品,國人並不自知,長久以來東港的黑鮪魚均外銷日本,雖然賺取外匯,但魚價受日本市場的影響, 起伏不定,近年來日本經濟不景氣外銷黑鮪魚價下跌,屏東縣政府掌握黑鮪魚的量少,高價、季節短等特性,把產業與觀光結合起來,精心設計「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從觀光、文化的角度切入,結合黑鮪、農產品及套裝旅遊,用文化內涵策劃,搭配系列之活動,逐漸加溫並且在陳總統的加持(扛魚、拍賣)將熱度推到頂點,活絡了東港黑鮪魚市場及屏東的旅遊事業。黑鮪魚大賣,東港黑鮪魚魚價超越日本,外銷量由以往之8成降至2成以下。
也因為黑鮪魚文化季之熱絡,遊客大增,屏東縣政府在交通建設、公共設施立即改善,以應遊客的需求,而相關的產業如旅遊業、餐飲業更積極開發新的構想,如餐廳將黑鮪魚身體的每個部分頭、眼、嘴、鰭、骨、髓、皮、肉、腸、胃、肝、內臟等精心料理製成各式佳餚、大餐、套餐、小吃等菜單饗宴消費者,提供有特色的服務,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如今家喻戶曉,不僅全國民眾從各地趕來,唯恐錯過季節需待來年,不少國外旅客也慕名而來,一嚐黑鮪魚之美味。
休閒漁業可利用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很多,發揮創意做好包裝行銷,成為致勝的關鍵,從在地的特色之中,發揮創意,更引人嚮往,創意不能一勞永逸,必需不斷新生,求新求變,新點子久了也成了舊思維,將在競爭市場中淘汰。休閒漁業經營人也應掌握大趨勢與自有的利基所在,更能事半而功倍,例如國人關心健康,泡湯、按摩流行,現在有漁港或海灘規劃親水溫泉、沙浴、鹵湯(高鹽水spa)及不沈海水(高鹽度)浴場等,都是很好的新構思。
休閒漁業也與觀光相同,引進客人增加消費,帶動經濟及週邊產業的發展,但如規劃不當或管理未臻完善,必然會帶來負面的衝擊及成本。台灣沿海地區海岸、海洋基本的研究調查不足,相關資料十分欠缺,一般開發單位無能力也少有意願強調對環境的影響及對社會的衝擊。當人潮進入海岸地區,體驗漁業活動,擾亂當地民眾之工作及生活作習。休閒漁業的活動之中不論漁港、碼頭、土地及公共設施使用、漁場競爭干擾、甚至加水加冰、進出港先後....等之衝突,附近居民必需忍受因為大量遊客所帶來的交通擁塞、停車、污染、髒亂、噪音、攤販、失序、安全.....等之不便與生活品質的降低,而休閒漁業更使學者及環境保護人士引以憂心的,在於對生態環境之破壞。
台灣沿近海漁船過多,漁業資源過度利用,經濟大步發展以後,沿海地區常成為高污染不受歡迎產業的標的,工業區、發電廠、石化工業、加工區、造船廠、軍事區、垃圾場紛紛進入,加上河川污染水大部西流入海,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已十分嚴重,大幅削弱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度與多樣性,台灣沿海有許多特殊的生態環境,如濕地、潟湖、河口、紅樹林、沙洲不同地質之潮間帶.....等,為各種水生生物孕育棲息的場所,環境多變化、營養豐富繁生多量之水生資源。海域配合觀光休閒,硬體開發改變自然環境,污水廢棄物進入破壞環境,人為因素對生物的干擾,損害資源再生,加上一般遊客環保觀念不足、行為習慣不當、法規不全、管理不善、週休假日人潮湧擠等之因素,已經帶給沿海地區環境巨大的壓力,若不立即採取有效措施扼止,將是無法挽回的劫難。
休閒遊憩對環境與生物資源所帶來的衝擊引人注目,但國內相關的法規不足,權責機關多劃分不明,已經對產業及環境造成不小的傷害,因此規劃及管理就非常重要。即使一般認為衝擊較小的賞鯨,也因為人數船數遽增,而衍生服務品質降低,環境被污染,鯨豚族群被干擾,「賞鯨標章」即是希望透過遊客對標章的選擇,驅動經營者自發提高其對保育的觀念與做法來經營管理,同時也教育消費者,朝向正面永續之發展。
四、迎接觀光時代,轉型休閒漁業永續經營
觀光產業十分巨大,許多國家觀光產業的收入,占其外匯收入的重要地位,依據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分析報告,全球各國的外匯收入中,超過8%來自觀光產業的收益。全球觀光人數自1960年的6,900萬人次至2000年的6億4,440餘萬人次,成長了9.6倍,觀光產業的收益也從1960年之68億6,700萬美元增至2000年之4,545億5,300萬美元,成長了66.2 倍。世界觀光組織更預估,至2002年全球觀光旅遊人數將成長至16億200萬人次,產業收益達2兆美元。並且也預估全球觀光產業包含觀光相關產業、投資及稅收等,至2010年,全球觀光產業的規模將達GDP的11﹪,相當於6兆5,911億美元,可見全球觀光產業的重要性與未來的前景。1995年6月,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第1 2 9 6 2 號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2962),體認休閒漁業對國家社會、文化與經濟方面貢獻的重要,要求聯邦政府改善美國水產資源的數量、機能、可持續量及分配,以增加休閒漁業的機會。其執行的策略包括(1)保護、提升、復育重要休閒魚種資源量及其棲息地。(2)增加海洋環境及休閒漁業的設施與利用。(3)推動海洋資源保育與理論及休閒釣魚的社會教育及支持。(4)中央、州政府、居民、企業、保育及其他團體共同合作推動計畫,強化海洋資源保育及增加休閒漁業機會。
台灣發展觀光事業起步較遲,1956年在當時之台灣省政府下設立「台灣省觀光事業委員會」開始注意觀光資源的開發與管理,1960年交通部成立「觀光事業小組」,1966年初將該小組擴大為「觀光事業委員會」,1971年成立交通部觀光局。政府為整合觀光資源,1966年在行政院成立跨部會之「觀光推動小組」。2000年政府為發展觀光,將台灣打造成「觀光之島」,設立發展觀光策略目標,其中「發展本土、文化、生態、永續之觀光新環境」即為主要的發展主軸。「觀光發展推動小組」2002年升格為「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同時擬訂「2008年觀光客倍增計畫」,納入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據以推動將來來台觀光旅客人數由100萬人增加至200萬人,總旅次由260萬人次增加至500萬人次。
「觀光客倍增計畫」的主軸策略,包括整備現有套裝5條旅遊路線,開發新套裝路線11條及新景點3處,建置觀光旅遊服務網,推動國際觀光宣傳及發展會議展覽產業等,而大部分政府各部門的重要建設計畫,均配合此觀光客倍增計畫的需求予以調整,套裝旅遊之中北部海岸線、雲嘉南濱海線、離島線等都與休閒漁業有直接的關連。台灣觀光產業已經進入全面整備階段,台灣觀光旅遊的大環境也已經形成。
另外,行政院為響應聯合國宣布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也同時訂2002 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全力推動生態旅遊,2003年實施「國民旅遊卡」提振台灣國民旅遊,並預定將2004年訂為「台灣觀光年」,將台灣觀光之宣傳促銷帶動上最高點。
雖然2003年SARS疫情之發生,對台灣之觀光旅遊帶來巨大的衝擊,5月時來台觀光的旅客僅為去年同期的18.07%,萎縮超過8成,7月以後台灣地區始為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非疫區,政府立即將觀光復甦列為經濟復甦的重要項目,從國人國內旅遊開始鼓勵促銷,再推展至外人來台觀光。海洋觀光遊憩在國外一直是臨海國家最主要的一環,也是沿海居民最主要的休閒項目之一,台灣海洋休閒觀光發展較遲,因此成長空間極為寬廣,依據觀光局的估算,台灣地區海洋觀光遊憩旅遊人次粗估,90年為2,700萬,但年平均成長率及各項活動的需求評估有待更詳盡的調查預測。
台灣人口稠密,陸地遊憩空間不足,海洋觀光遊憩不僅提供與山林陸地不同的休閒娛樂方式,並且大量彌補遊憩空間之不足,增加觀光休閒的吸引力。
海洋及沿岸之觀光遊憩涵蓋極為廣泛,內容豐富,不論與沿海連接之城市、社區、魚塭、港口、溼地、河口、潟湖、潮間帶、海洋等各種自然及人文資源之利用,其中大部分與漁業直接或間接有所關聯,並且愈鄉村的地方愈為密切。過去,海水浴場、海上釣魚為海洋遊憩的主要項目,如今各式各樣的海洋休閒活動迅速發展。海洋及沿岸休閒遊憩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活動,也同時帶來當地環境及生活品質的衝擊,海洋觀光與傳統漁民作業,生活作息,設備資源的利用有所競合,雖然以往許多漁民不滿觀光客帶來的負面影響及不便,認為讓有錢人享樂,剝奪漁民生活的權利,但因國人休閒觀念之引導,也逐漸能接受配合,部分觀光遊憩項目如海釣船、賞鯨、牽罟、魚市購魚、休閒養殖場,由政府及漁會輔導漁民經營,將傳統之初級生產提升為三級之服務業,增加了漁民的收入,同時也紓解漁民以撈捕魚類維持生活及對資源的壓力。
反觀沿近海漁業則因漁船過多,沿近海受污染及過漁影響,資源漸趨枯竭。加上漁業人力缺乏,漁業各項成本支出日益增大,未來沿近海漁業競爭程度將更形昇高。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台灣水產市場開放,水產品關稅逐年大幅降低,各種漁產品紛紛扣關進口,競爭可以預見。二十一世紀,漁業規劃永續發展乃是必要的唯一選擇。
永續漁業必須建立在資源永續利用、產業永續經營的基礎之上,在企業多元化產業多角經營大趨勢中,我漁業者保守排斥的心態應該調整,解除以往以生產為唯一標的,而忽略了市場、環保及社會的需求。與漁業有關的產業很多,可資運用的資源極為廣泛,若以漁業為中心,向外擴張及結合其他相關的產業,爭取利基,漁業才能永續經營發展。
台灣沿近海資源減少,如何兼顧漁業資源與漁民收益,是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漁業休閒的消費者所追求的為休閒遊憩,非以大量的漁獲為目的,漁民擁有的漁船、魚塭、漁具及各種設備與知識經驗,正可彌補消費者追求漁業休閒遊憩中之不足,如此漁民提供服務,消費者付費休閒,漁民收益可大幅增加,對資源之保育生態及維護更為落實。因此休閒漁業可望將資源保育、休閒遊憩、漁民生計三項難題同時解決。台灣水產養殖主要生產種類不多,產季集中,例如虱目魚、吳郭魚、石斑.....等,台南以北都需在冬季來臨以前收獲上市,以免寒流侵襲而凍死,因此夏季生產季節魚價大跌,漁民損失不貲。魚塭兼營休閒釣魚與專業養殖經營方式不同,養殖密度降低、水土資源、人力消耗減少、管理技術性低,市場之區隔更對魚價穩定有所幫助,也同時兼顧專營養殖生產的穩定性。
休閒漁業更具有教育性,民眾參與與海洋及漁業相關的活動,有別於僅從書本或老師口述學習印象,經由實際的體驗,不僅會對台灣的自然環境、漁業發展、漁民生活、工作環境漁業文化有更深之瞭解,進而產生關心海洋珍惜資源、維護環境的心,對漁業資源之復育很有幫助。
休閒漁業也同時帶動了沿海地區及漁港的經濟活動,提供漁村及居民的就業機會,偏遠及離島地區在硬體建設及觀念上也因為新的需求而得到改善,城鄉之間的差距得以縮減。綜而言之,休閒漁業具有因應國民休憩需求,充分利用漁業資源減少水土資源消耗、擴展漁業經營領域及繁榮漁村經濟等多重目的及效果,也正是漁業永續經營的方向。
台灣快速走向先進國家,重大交通網路也一一完成,環境不斷改善,重視文化、社會呈現多元的新氣象,配合國家主點發展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已經具備了觀光的有利條件。我沿海地區漁民應掌握契機,整合自然及人文資源,政府與民間力量,擬定發展政策,協調中央及地方,強化沿海休閒漁業據點的品質及可遊條件,並且將它們連貫起來,改善週邊的環境,提供足夠休憩設施,建構成台灣沿岸的休閒帶,重新創造沿岸先機,也引國人走向海洋。
〈摘錄自漁業推廣月刊第2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