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 鄭雅鴻
壹、前言
漁撈作業方式隨著時間與科技的進步而改變,由原先勞力方式演變為機器自動化,近年來台灣地區漁業發展受到生產環境、生產成本、漁場資源、人力資源及消費市場等種種因素衝擊,政府為輔導漁村積極轉變以突破目前困境,同時為漁村婦女就業機會,以開拓經濟收入來源,改善生活品質,漁業署近年來將漁村婦女副業經營列為家政推廣工作重要項目之一,主要輔導各區漁會指家政指導員運用當地班組織,由班員共同選定2~5名長期參與區漁會家政班,並經過米食訓練及輔導考取國家證丙級證照婦女設立副業經營班,選定地點開創商機,提供社區居民及都會遊客服務,服務項目包含:漁產料理、手工藝品、傳統米食餐點、簡易傳統漁產品加工、送餐服務等,利用漁暇之餘賺取額外收入補貼家用。
貳、副業經營成果
一、雲林區漁會-金湖新海園海產店
雲林縣位於台灣西岸,主要漁業生產地區包括麥寮、台西、四湖、口湖等四鄉,形成一個狹長的海岸線。沿海的外傘頂洲、統仙洲兩島,是一個天然屏障,構成一個面積遼闊的內海,適合魚、貝、介類等淺海養殖。縣內溪水向西流入台灣海峽,造成廣大的濱海沖積平原,潮間帶適宜魚貝類棲息繁殖,漁業發展環境優良。退潮後的泥質灘地,當地漁民利用來養殖文蛤與牡蠣,並用海水漲潮時採集鰻苗養殖或出售。
此點開設於濱海快速道路旁,經營者由班員曾素梅、謝淑枝、李麵共同經營,由雲林區漁會指導員吳幸枝督導,班員回憶起當初成立時與共同經營者決定要開設,雖然未獲任何補助,均以共同標會方式,慢慢籌募基金以充實海產店內設備,有部分設備還是由家政班員提供二手的,筆者記憶省漁會張幹事素美轉述當初邀集相關學者勘查情形,人潮不多,當時並不被看好,然而天公疼好人,開幕後經過努力,以及口碑相傳,目前業績比預估來的高,本店料理皆利用當地海產製作,例如:炒蚵仔麵線更是遠近馳名;班員本著交朋友心態相逢正是有緣,歡迎大家有空前往座座,讓她們為您奉茶,也順便看看3位漁村最美麗的家政媽媽。(雲林縣口湖鄉金湖村民族路八號之一)
二、花蓮區漁會休閒碼頭-碼頭咖啡館
花蓮港北側的花蓮漁港休閒碼頭的軟硬體硬體設施十分健全,包括:海洋生態展示區、採買區、鯨豚救援站、咖啡廣場、生態展示館、解說室及停車場等,花蓮縣政府運用巧思,將港務局原有的舊房舍內外重新包裝,渡假氣氛百分百。停車場旁還有一座「意象地標」,多角發展伸向天際,代表花蓮海洋澎湃的生命力。
花蓮港旁有休閒魚市,每天下午二、三點正值漁船返港,新鮮漁獲就地拍賣,識貨的遊客及老饕都知道至鄰近的花蓮漁港魚貨拍賣場與假日魚市採購到生鮮魚貨,附近的商家也提供代客煮食服務,為遊客展現另一種在地的生活情趣。
碼頭咖啡館設在休閒碼頭商店街內,由20位班員共同經營,營業期間為每年5月至10月,提供服務項目有簡餐、冰品、咖啡與下午茶等,從開幕至今營業額蒸蒸日上,座無虛席,提供了賞鯨遊客一個悠閒的午後,在此特別推薦的是由家政媽媽所製作具有特殊風情的皮雕手工藝飾品,歡迎大家來花蓮一遊此地(位於花蓮市郊花蓮商港旁)。
三、新竹區漁會-海岸風情
僅鄰近紅毛港濱海遊憩區具有多樣的遊憩型態,包含古蹟、寺廟的巡禮及民營遊樂區等。本區域有阡陌縱橫,亦有塭茷羅列,農漁村景象交錯,具有濱海田園的特色。紅毛港是早年客家移民登陸的地點,深具歷史象徵意義,另外出海口的紅樹林係台灣北部惟一水筆仔與海茄苳的混合林,是自然生態上難得一見景觀。紅毛港遊憩區內闢建有人行步道、觀景樓及一座橫跨紅毛溪出海口的拱橋,可深入觀賞紅樹林、各類蟹、蝦、魚、貝及海鳥,黃昏時分亦可登上觀景樓,欣賞落日美景,是值得一遊的地方。
由新竹區漁會指導員駱麗華娘家所提供無償場地車庫整修的'海岸風情",經營者共有四位,班員表示:開設此副業原意是想讓子女或另一伴只要有空便會往海岸風情跑,以凝聚家中成員感情,其Logo由為班員就讀廣告設計系的女兒設計幫店省下不少設計費,每逢假日生意好到客人會問樓上還有位子嗎?到新竹南寮時別忘了來喔﹗(新竹市南寮街195號 03-5364805)
四、枋寮區漁會-海鮮月餅
枋寮是台灣西南沿海的鄉鎮,在漁業的發展上,早期的漁業活動以傳統的牽罟為主;直到清康熙年間墾荒居民來台拓殖後,才引進漁船,漁業也因漁船引進而漸漸發展。由於枋寮鄉海岸緩和平坦,海底生物豐富,利於魚類棲息繁殖,加以漁民多吃苦耐勞,使本區擁有發展漁業的天然環境條件。
本地點設於枋寮區漁會推廣教室,讓家政媽媽有一個地方能學習並研發產品,所有的製品放在冰品門市寄賣。近年枋寮區漁會推廣魚勿仔魚相關產品,班員精心設計的產品-海鮮月餅不同於舊式月餅,裡面餡改以新鮮的魚勿仔魚,前陣子透過平面媒體的宣傳銷路更好,希望大家在明年中秋節的時候也可以嚐試看海鮮月餅(屏東縣枋寮村保生一鄰保生路437號08-8788203)。
五、大塭觀光休閒養殖區
大塭,原名「漚白」,台灣話的意思為水草雜生,無法通行的沼澤地。早期,大塭的養殖事業未開發,並不如台灣西南部大面積的養殖區,來得專業完善,日據時代,辛勤的祖先利用智慧,將濕地改變為「一季種田、一季養魚」的農作型態,以收割完後的水田,貯水放養淡水魚類,形成稻田、養殖池互相交錯的景象,成為自產自足的傳統農業形態。到了60年代,逐漸興起養殖風,農民將稻田改為魚塭地,以鹹水養殖為主,主要以虱目魚、蝦、蟹等混養方式居多。後來,政府重新編制地名,取名為「大塭」。
大塭養殖生產區目前以養殖草蝦、斑節蝦、蘭陽蟳、海水魚與龍鬚菜為主,其中又以蟹黃飽滿,肉質甜美的紅蟳、青蟳最受歡迎,因此,大塭養殖區向以生產「蘭陽蟳」為美名。
蘭陽蟳屋海鮮餐廳由班員共13人經營,提供美味鮮嫩的海鮮,讓你在優美的山水漁村風情畫中,品嚐人間美味的海鮮,享受閒暇的一天。(宜蘭縣礁溪鄉大塭23-8號 03-9773452)。
六、花蓮壽豐養殖漁業生產區
壽豐鄉是花蓮縣唯一橫跨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的鄉鎮。東邊比鄰太平洋、西近中央山脈。舊名為「里鬧」,係太耶族(泰雅族之一支)語「叢林」的意思。因位於鯉魚潭之南,故又叫「鯉魚尾」。如此饒富野味的舊名,也與壽豐養殖漁業區的旨意相映成趣。現在壽豐養殖漁業區的所在,原是河川新生地,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挖井約1公尺半左右,即有泉水湧出。當地居民早先耕種甘蔗、玉米等,但因為土質過於潮濕而收成不佳。接受在有關單位的輔導下,開始淡化漁業的養殖,遂在這花東靈秀的谷地,蘊育出如此詩情畫意的漁業。
『階梯式活水養殖』是壽豐養殖漁業區的特色,泉水自較高處的魚塘循階梯式流向較低的魚塘,不但活水源源,水族自在而健康,也提昇水資源利用的效率。蜆類是對水質非常敏感的生物,當地由於水質特佳,出產的蜆類肥美且含沙極少,外殼成亮麗的金黃色,以「黃金蜆」的美譽享譽國內。
養殖生產區與班員合作,利用當地的漁產資源製作成新鮮美味的海鮮大餐,並利用黃金蜆製作成創意黃金蜆項鍊及手機吊飾再次販賣,除了來到這兒觀賞風景外,也可以親自享受「摸蜊仔兼洗褲」的樂趣(花蓮縣壽豐鄉共和村魚池路38號 03-8651333)。
參、未來展望
漁業署開辦漁村副業經營工作推廣四年多,期間不乏有成功的及未如預期的,未來對於成功的案例將持續輔導永續經營,對於未如預期的將檢討改進,讓漁村的副業經營對漁村的經濟有所助益,創造高漁民收益,進而增加漁民福祉。
〈摘錄自農政與農情第1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