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劉淑玲(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技正)
前言
20餘年前,我們一群在墾丁共事的夥伴,因為職務調動、生涯規劃或退休等因素而陸續離開墾丁,散居在臺灣各地,但每年都會利用假日選擇一個風景優美又好玩的地方聚會。今年我們墾丁一族選擇聚會的地方就是到宜蘭,享受泡溫泉、遊龜山島及賞鯨豚的樂趣。
今年的聚會活動早在半年前就已規劃好要登上龜山島,並已事先辦妥報名手續。依龜山島主管單位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定,登島前須經書面事先申請核准,一般民眾開放登島時間為每年3月1日至11月30日,從上午9點到下午4點,其中6至8月則延長到下午5點。週一到週五每日登島的總人數限制為上、下午時段每天合計400人;週六、日每天500名。龜山島目前為熱門景點,報名登島旅遊人數常常爆滿。當然,登島旅遊前的賞鯨活動也是我們一行人殷殷期盼的熱門行程。
賞鯨「趣」
我們一行人在宜蘭礁溪泡了水水的溫泉,睡了一個好飽的覺後,一大早就出發前往頭城鎮烏石漁港,抵達港口時已有數部遊覽車停在停車場,可見賞鯨已蔚為風潮。老闆引導我們先到漁會二樓欣賞行前影片時,已有百餘人開始觀賞了。影片內容除了讓我們先一睹海豚可愛的模樣外,還告訴我們一些賞鯨豚應注意事項。例如,賞鯨船及遊客應遵守賞鯨守則、保持船隻與海洋生物間的距離、不要污染海洋,以及禁止丟棄塑膠袋或瓶罐,因為這些垃圾會導致海洋生物誤食而死亡。
欣賞影片結束後來到船邊,解說員示範救生衣穿著方式後,和他團的遊客總共80人魚貫登上「龜山觀日壹號」,穿好救生衣整裝待發,內心卻不怎麼有信心是否可看到鯨豚。還記得5年前從臺東出發去賞鯨,結果敗興而歸,ㄧ頭鯨豚都沒看到,還嘔吐得一塌糊塗。「觀日壹號」的解說員滔滔不絕的對我們心理建設,告訴我們運氣不好的話可能看不到鯨豚,所以我也沒很積極在船艙外尋找最佳觀賞位置,而躲在船艙內吹冷氣。
回想早在西元1955年,國際賞鯨活動即在美國加州展開,而臺灣則在東海岸鯨豚資源調查中發現擁有豐富多樣的鯨豚資源後,第一艘專營賞鯨船─海鯨號於1997年7月才在花蓮石梯啟航,開啟鯨豚保育與觀光的新里程碑。臺灣人與鯨豚的接觸,從早期的盤中飧進而到今日的積極保護、發展觀光,讓臺灣人在國際上的形象為之改觀。實施週休二日後,賞鯨的生態之旅更逐漸成為熱門的觀光焦點。根據筆者與漁民訪談結果得知,每艘船每年賞鯨收入約1,000萬新臺幣,比起捕殺鯨豚的收入好很多,又不用偷偷摸摸躲海巡保育人員的查緝,鯨豚資源又可永續發展,ㄧ舉數得。目前東海岸專營及兼營的賞鯨船約近40艘,每年承載約25萬遊客出航,臺灣因而得以榮登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FAW)統計近年來賞鯨發展最快速的國家。
正當在船艙打瞌睡時,被一陣驚呼聲驚醒,趕忙跳起往窗外看,原來是一尾飛魚在船左方飛舞跳躍,趕忙拿起相機,振一振精神,擺好捕獵精采鏡頭的姿勢,以防漏掉可向家人炫耀的照片。一面尋找目標,一面聽解說員介紹鯨豚觀賞方式,例如船隻要從鯨豚左右後側方緩慢地接近、船速不要高於鯨豚泳速、船隻位置保持與鯨豚平行或位於後側方、不可追逐或沖散鯨豚群、不可餵食鯨豚食物等等。說來賞鯨的規範還真不少呢!他還說常見的鯨豚有花紋海豚、飛旋海豚、熱帶班海豚和弗氏海豚,而小抹香鯨、侏儒抹香鯨、喙鯨類和偽虎鯨則是偶而令人鯨豔的種類。解說員講了半天還是沒看到鯨豚的蹤跡,暫時停止解說,船隻繼續行駛,此時船上播放著比「思想起」還要古老且曲調緩慢的不知名閩南語歌曲,同行的夥伴提議送一張較陽光且輕快的CD給船長。
行前我已依照友人建議查過鯨豚相關資料,在船艙內牆上也掛了一張鯨豚圖鑑及說明,趁等候鯨豚出現前加以瀏覽,坐我旁邊的友人因有賞鯨經驗,告知我在海上遇見鯨豚時有下列各種辨識方法。鯨豚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賞鯨要從鯨豚的外形、大小、體色特徵、有無背鰭和行為等來辨別種類,手上最好要有可供參考的圖鑑。頭部外型可區分為有明顯長喙及無明顯嘴喙的海豚,有明顯長喙如:瓶鼻海豚;無明顯嘴喙如:瑞氏海豚;行為方式則包括躍出水面的行為、游泳方式、噴氣形狀及潛入水中的特徵;觀察飛旋海豚在躍出水面後,會以身體縱軸旋轉身子,熱帶斑海豚則不會。弗氏海豚的出水換氣頻率較其他種類快;抹香鯨的噴氣孔長在偏左側頭部前方,噴氣的水柱偏左且傾斜。
一面聽著友人專業的介紹,一面做筆記。此時,解說員發現船隻左前方10點鐘方向有鯨豚蹤跡,馬上引導大家觀察。結果友人介紹的熱帶斑海豚、飛旋海豚等都沒出現,卻出現一群偽虎鯨,大概有100頭左右。解說員介紹偽虎鯨剛出生時大約1.5-2.1公尺,成體大小約5至6公尺,體重可達1,000公斤以上,胸鰭窄細,鰭前端有凸起(為其重要特徵)。體型修長,幾為全黑;頭部對身體相對比例小,由吻端至噴氣孔為細長型。背鰭細鐮刀形,頂端稍圓,位於背中央之前,約40公分高。全身除胸鰭間之胸部為灰色外,幾為均勻黑色,雌雄及幼豚數十至數百隻成群,社會性高。常與別種鯨類混游(如瓶鼻海豚)。被視為大洋性,很少靠近岸,泳速快,活潑,是常見種之一。
抓住時機,選好位置,用我的傻瓜數位相機拍好多張偽虎鯨的倩影。不過說實話,雖然現場看到了,照片也拍了,我還是無法辨別偽虎鯨的種類。因為距離有點遠,海面也有點波浪,無法看得非常仔細。不過,倒是彌補了5年前去東部賞鯨,結果敗興而歸的遺憾。而且在洋面上霎時發現鯨豚時的那種雀躍感,好像又回到年輕時的感覺,雖沒年輕人的尖叫與狂喜,還是有驚豔的震撼與感動。之後,船又起航,朝龜山島的方向而去。
龜山行
龜山島又稱龜山嶼,隸屬於宜蘭縣頭城鎮。1988年解除戒嚴後,龜山島觀光案經宜蘭縣政府、頭城鎮公所等多年努力,於2000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觀光,納入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管理的景點之一,定位為海上生態公園。
龜山島距頭城烏石港10公里,為孤懸於海中的火山島,因其型似龜而得名,東西長3.1公里,南北寬1.6公里,面積2.84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公里。目前仍有火山活動,如溫泉及硫氣孔,屬於休火山。島上最高點海拔398米,加上3米的兩層觀景臺共高401米,稱為「401高地」,是僅次於蘭嶼的離島第2高山。「龜山觀日壹號」載著我們沿著龜尾繞到龜首,迎面徐徐撲來的是濃嗆味的海風,海面的顏色變換多采。解說員介紹此特殊海水現象是因海底溫泉不斷的湧出所致,水溫高達攝氏130度的海底溫泉由乳白色的泉柱,轉成淡藍、粉藍,再轉成湛藍散開在海平面上。溫度也由水下至水面漸減成攝氏40多度。從海上繞島一周,再繞回龜尾,觀賞因海流沖積而呈現南北擺動的細長沙洲、神奇的龜尾。然後在簡易碼頭登島。
龜山島上原有居民定居,直到1977年,因為海上交通不佳,造成居住上的困難與不便而陸續遷回臺灣本島。島上有溫泉、冷泉、海蝕洞等景觀,並有讓我們流連忘返的龜尾湖和龜首湖兩個大小湖。
龜尾湖為一半淡水湖,東西長約400公尺,寬約200公尺。湖邊有涼亭,環湖步道全長650公尺,沿途湖光倒影,是一個享受如詩夢幻且恬靜休閒的好景點。目前僅開放龜尾處,因遊客到此觀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有所影響,管理處建議遊客珍惜島上的資源,讓這般美景能夠永遠的延續下去。
坐在湖邊的涼亭裡,面對著平靜的湖面,享受徐徐涼風的吹拂,剎那間彷彿滌清了所有塵世間的塵埃,沉浸在遼闊的山間與水邊。沿途有高地、坑道、槍砲展示的景點,而我的焦點仍然繞著湖轉,觀賞在湖中優遊自在的魚兒,以及長在山邊的花草樹木。
繞湖一圈,回到出發前看到的普陀巖,此巖原名拱蘭宮,建於西元1854年,龜山島原住居民原先祭拜的對象僅一香火袋,而最早供奉的神像則是哪吒三太子。後來因龜山島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而改奉媽祖為主神。島民遷村至仁澤新村後,當地駐軍弟兄改奉觀世音菩薩,寺廟才從拱蘭宮改名為普陀巖至今。
龜山島上夏季少雨,冬季雨量豐沛,但谷不深,無法形成經常性的流水。島上的淡水來源是茄苳林盡頭的山壁流出的泉水,就在拱蘭宮後側東邊,冬季有持續泉水湧出,夏季則無,島民們稱為「冷泉」。它是龜山人的生命之泉。原住居民利用管路接到村莊,成為民生用水。泉水清澈透明,冰涼舒暢,現在有人在積水處種了荷花,景色別有一番風味。回到管理站前,回首望了望的湖光山色,真是令人流連忘返。
Fun假結束
正在納悶為何離開龜山島的時間比預計早了些時,解說員說天空上有一片烏雲,當地人稱烏龜戴帽,快要下雨了。果真回到烏石港時開始下起磅礡大雨,幸運的是我們也快快樂樂地結束了遊龜山島與賞鯨的生態之旅。這個週休二日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