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3 九月 2015 分類:休閒漁業
列印

文圖/李英周(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

    黃徹源(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
 
摘要
 
  解說是一種教育性的活動,其目的在揭示文化和自然資源的意義。透過不同的媒介,解說可以強化我們對歷史古蹟和自然景觀的瞭解與欣賞,並進一步去保護它。就休閒漁業的經營管理而言,漁村景觀、自然生態以及環境資源、漁業生產、漁業經營活動、漁村文化及漁家生活,及提供消者體驗的休閒漁業均可透過解說服務來強化內容與深度。
 
 
 
前言
 
  解說是一種教育性的活動,其目的在揭示文化和自然資源的意義。透過不同的媒介,包括演說、導覽、展示等,解說可以強化我們對歷史古蹟和自然奇觀的瞭解與欣賞,並進一步去保護它(吳忠宏2000)。那麼何謂解說呢?何謂解說服務呢?另一方面,在今日社會已步入以提供消費者體驗服務(experiences)為目的的體驗產業(Pine and Gilmore 1999)(夏業良.魯煒譯2003)中,對於同樣以提供消費者體驗式的休閒漁業的解說服務又該如何提供,其重點又如何呢?因此,本文將分析與論述一般施用於自然與文化資產的解說服務之原則、分類、解說員特質和能力、解說技巧實際操作外,也針對提供消費者體驗式休閒漁業的解說服務,該如何提供等加以論述。
 
解說與解說服務
 
  解說(Interpretation)被用來作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人與環境之間的橋樑。至於所謂溝通(Communication),是指發訊者和受訊者間的一種訊息傳遞行為。因此以說話方式、身體語言、文字或電子影像所作的訊息傳遞行為均可廣義的被稱為解說。其較明確的定義為,解說是一種訊息傳遞的服務,目的在告知及取悅遊客,並闡釋現象背後所代表之含意,藉著提供相關的資訊來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與好奇,同時又不偏離中心主題,期能激勵遊客對所描述的事務產生新的見解與熱誠(吳忠宏2000)。而所謂的解說服務(Interpretation service)則泛指透過各種媒體協助遊客瞭解、欣賞對象的所見、所聞、所體驗的內涵而提供的各種服務行為。
 
解說服務分類
 
  依解說媒體種類來分類,解說服務可分為人的解說服務和物的解說服務兩種。物的解說服務,例如解說牌、摺頁、多媒體等等;而人的解說服務通常是指解說員或類似解說員,例如簡報人、導覽員、示範者、表演者等所提供的服務。人員解說通常指以談話、現場表演、玩偶劇、歷史重現、說故事、自然漫步、旅遊等的活動來提供解說服務。這些活動可能發生在視聽室、戶外活動場所、步道或沿著一座歷史建築物內的通道中進行解說。至於物的解說,包括從遊客進入遊客中心後的廣播、標識、展覽、自導式步道、互動式電腦等所進行之解說服務(吳忠宏2000)。
 
解說原則
 
  早在1880年代末期,Enos Mills在擔任洛磯山國家公園的地方解說員工作時,在1920年出版了一本書「自然嚮導歷險與解說論文集」(Adventures of a nature guide and essays ininterpretation),生動地描述一些解說基本原則,日後更成為有效解說的哲學基礎。他用
 
詩意的解說手法去探討自然事務。其後,1975年Freeman Tilden在「解說我們的襲產」(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一書中,提到了解說哲學中的六大原則。他的見解與Mills可以說不相上下,但是爾後Tilden反而被大眾認為是解說哲學的第一把交椅(吳忠宏2000)。Tilden的六個解說原則如下:
 
  第一原則:任何的解說活動若不能和遊客的性格或經驗有關,將會是枯燥乏味的。
 
  第二原則:資訊不是解說,解說是根據資訊而形成的啟示,但兩者完全不同,然而所有的解說都包含資訊。
 
  第三原則:解說是一種結合多種人文科學的藝術,無論講述的內容是科學的、歷史的、或與建築相關的,任何一種藝術,多多少少都是可被教導的。
 
  第四原則:解說主要的目標不是教導,而是啟發。
 
  第五原則:解說必須針對整體來陳述,而非片面枝節的部分。解說應強調整體,而非片斷;應強調全人類,而非某一部分。
 
  第六原則:對12歲以下的兒童做解說時,其方法不應稀釋成人解說內容,而是要有根本上不同的做法。若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則需要有另外一套活動。
 
 
 
  Mills的觀察和Tilden六個解說原則深深的指導了與影響了往後至20世紀結束前的自然和文化襲產的解說。
 
  從上述Tilden在1975年提出的六大原則迄今,已因時空轉移而有巨大變化,後人LarryBeck和Ted.Cable 依此六大原則為架構並加以重新詮釋,而在1997年,出版了21世紀的解說趨勢一書中,提出了解說自然與文化的15項指導原則,分述於下:
 
1 為了引起與趣,解說員應將解說題材和遊客的生活相結合。
2 解說的目的不應只是提供資訊,而是應揭示更深層的意義與真理。
3 解說的呈現如同一件藝術品,其設計應像故事一樣有告知、取悅及教化的作用。
4 解說的目的是激勵和啟發人們去擴展自己的視野。
5 解說必須呈現一完全的主旨或論點,並應滿足全人類的需求。
6 為兒童、青少年及老年人的團體做解說時,應採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7 每個地方都有其歷史,解說員把過去的歷史活生生地呈現出來,就能將現在變得更加歡樂,將未來變得更有意義。
8 現在科技能將世界以一種令人興奮的方式呈現出來,然而將科技和解說相結合時必須慎重和小心。
9 解說員必須考慮解說內容的質與量(選擇性與正確性)。切中主題,且經過審慎研究的解說將比冗長的贅述更加有力。
10 在運用解說的技術之前,解說員必須熟悉基本的溝通技巧。解說品質的確保須依靠解說員不斷地充實知識與技能。
11 解說內容的撰寫應考慮讀者之需求,並以智慧、謙遜和關懷為出發點。
12 解說活動若要成功必須獲得財政上、人力上、政治上及行政上的支持。
13 解說應灌輸人們感受週遭環境之美的能力與渴望,以提供心靈振奮並鼓勵資源保育。
14 透過解說員精心設計的活動與設施,遊客將可獲得最佳的遊憩體驗。
15 對資源以及前來被啟發的遊客付出熱誠,將是有效解說的必要條件。
 
 

 
 
  此外,美國國家公園署的解說發展計畫(Dahlen, etal. 1996)更發展出一個解說方程式做為基本架構,用來表示解說的方式與原理。方程式如下:
 
(Kr+Ka)+AT=IO
 
  其中Kr代表對資源的知識,包括了上述第2、3、5、9、11、13項原則;Ka代表對聽眾的知識,包括第1、6、7、12項原則;AT代表適當的技巧,包括第8項原則;IO代表解說的機會,包括第4、10、14、15項原則。該計畫訂出了11項基本能力,作為解說員在任何機構內,欲進階至較高等級時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解說員特質和能力
 
  Mills(1920)很早以前就察覺到令人印象深刻的解說員應具備風趣、說明、細心及綜覽全局的能力,使一般人也能清楚瞭解解說的內容。
 
解說員應具備的特質和能力包括:
 
1.瞭解遊客的目的與期待
  一個好的解說員不應只想把自己懂的知識傳授給遊客,而是應該瞭解遊客需求及目的,來調整自己的解說內容。
 
2.能適當選擇解說內容 
  一個好的解說員能因材施教,對於不同年齡層與不同對象群,能適當選擇解說內容及時間長短,以達到質、量並重。
 
3.好的表達能力
  一個好的解說員除了自己本身具有豐富經驗與知識外,口齒要清晰,說話音量、速度快慢適中,說話內容有組織和有條理。
 
4.人格特質
  一個好的解說員必然是友善、自信、熱情、耐心、幽默、懂得溝通,及能隨機應變地帶領遊客進入一個愉快與令人嚮往的解說服務。
 
5.自我進修
  一個好的解說員必須能自我充實,並熟悉時事,解說內容才能符合潮流,不會故步自封(王義輝2006)。
 
 
 
 
解說技巧實際操作
 
一、事前準備很重要,包括:
 
1 對解說地區的環境與資源要瞭若指掌,如數家珍。
2 事先設定解說路線與解說停留點。
3 選定解說題材及內容。
4 輔助具材要完備,如手提麥克風、背包、圖鑑、路線圖、小獎品、圾垃袋、教鞭等。
5 要控制時間,要比遊客預定集合時間早到十分鐘左右,做迎客動作。
6 調整個人情緒,保持身心愉快,迎接貴賓到來。
7 調理儀容,最好能有解說制服和配件。
 
二、認識服務對象,解說內容要依照服務對象適當調整。解說員必須體認與了解,遊客的本質是互異的,可依其組成單位、年齡、教育程度或特殊屬性去調整解說內容。任何一種遊客都是期盼著輕鬆、歡樂的氣氛。解說的內容要能滿足遊客的需求。解說的資料應該要讓遊客容易接受和瞭解。要給遊客一個好印象,在一開始時就吸引他,使他樂於聽你的解說。
 
三、注意非語言溝通,人與人互動中,非語言溝通占了大部分。非語言的溝通中,說謊的程度較低,可以充分表露你的熱誠和心意,包括眼、臉、手、身體、觸摸等。眼睛:用溫馨而誠摯的眼光看著觀眾,用眼神去吸引遊客,並從遊客的眼神中得到一些訊息等。臉部:一般遊客表情可概分為三種,愉悅的表情,抗拒的表情與冷漠的表情。解說員必須總是帶著一副高高興興的樣子,和顏悅色,隨時從遊客臉上讀到訊息,察言觀色。手勢:解說宜注意自己及遊客的手勢,如預備時的手勢、帶路的手勢、指引時的手勢、說明時的手勢、聆聽遊客說話時的手勢,並適度用手勢來加強語言的效果。然而也忌諱使用不雅的手勢。身體:聆聽時身體要向前傾,對身材較小的朋友要蹲下與他溝通,以表示對遊客的尊重及專注聆聽。觸摸:解說員宜注意握手的禮儀,對女性要尊重,不能表現輕率態度,對小孩則可以適度拍拍肩、摸摸頭表達善意。
 
 
 
四、語言溝通:語言溝通時,宜注意音量大小,例如注意麥克風的品質與音量大小調整,先確定全體是否能聽到解說員的聲音,尤其要注意到外圍的人是否聽到。說話的速度:不急不徐,遇有專有名詞時要放慢速度,逐字說清楚。聲調與音韻的運用:聲調可以加入適度的抑、揚、頓、挫,使解說生動化,並且發自內心的音韻,來表達喜、怒、哀、樂。若有特殊口技、歌曲也可以適度運用。倘若發現自己表達時常有贅詞,如這個,那個,然後呢,宜努力練習減去贅字,練習時可請人協助抓出贅詞。
 
五、解說開始前遊客集合時,可以先以閒話家常的方式交談,以消除遊客的初臨不安和焦慮,並取得遊客初見面的熟悉和信任。例如可以先關心遊客是否已經方便了、喝水、太陽太大、旅途勞累等問題。然後自我介紹,交換名片,介紹自己所屬團體,並預告解說路線、所花時間、沿途路況、終點和結束時間、上車地點。最後與遊客約法三章,婉約宣布禁止事項,鄭重提醒安全注意事項。
 
六、帶領遊客解說,必須掌握全體遊客是否跟上隊伍,沿途要關心最老、最小、行動不便者、行動最慢者。若有叉路、轉彎、上樓處,要等到全體到齊時,再前進。解說員要快走至解說點並停留等到全員到齊時再解說。到解說點時,解說員可以找一處高點站立,以便讓全體遊客都能看到與聽到解說,儘量不要一邊走一邊解說。解說時可多讓遊客的五觀,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週遭環境與景物。回答遊客問題時,要面向全體遊客說明。尊重遊客所表達的答案或內容,每個人都有其價值觀,不要去爭論對錯,更不要嘲笑和批判。一般而言,最好的觀景位置,不要被少數人長時間占著,或可利用蹲下或輪流觀賞等方式輪流觀賞,使大家都有參與觀察的機會。沿途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時都可適時停下來解說。掌握氣氛,帶動情緒,要有幽默感,可穿插幽默的笑話並可與遊客互動,讓遊客有參與感。也可適度導入與主題相關的小小團康活動,如唱歌、遊戲、講笑話都可以,輕鬆一下。對特殊團體如兒童、年長者、殘障朋友宜特別關照。沿途注意安全事務。時間要控制好。
 
七、為解說服務做一個美好的結束,讓遊客留下美好的回憶。在解說結束時可為今天的主題做一個結語,並感謝大家的參與合作。請大家為今天的服務或場區的事務提出建議,並可留下名片與聯絡方式及做出送客動作,並歡迎遊客再度光臨。
 

八、解說後宜接受遊客與同仁的考評,也必須建立自我考評,不斷激勵自己。
 
九、解說員也必須不斷的自我充實,例如解說環境的親身體驗,多參加觀摩解說活動、小組討論與經驗分享。平時宜多閱讀新知、多參加研習會、多留意各類人的活動及多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體驗式休閒漁業解說
 
  近年來臺灣休閒漁業蓬勃發展,所謂休閒漁業可具體歸納為:指利用漁村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漁業生產(包括漁撈、養殖、加工等),漁業經營活動、漁村文化及漁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漁業及漁村之體驗為目的的漁業經營產業(李英周、黃徹源2006)。因此,就漁村的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漁業生產、漁業經營活動、漁村文化及漁家生活的解說服務等均可依照上述解說原則與技巧加以運用。
 
  另一方面,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所謂的四級產業之說,其意義是指產業發展的歷程中,從生產初級產品(commodities)的初級產業,經過加工製造商品(goods)的二級產業;進入提供消費者服務(services)的三級產業;再進入提供消費者體驗服務(experiences)的四級產業(Pine and Gilmore 1999)(夏業良.魯煒譯2003)。今日體驗經濟已盛行於社會許許多多行業中,在體驗產業中,不可諱言地,休閒漁業亦歸屬於此一範疇中。體驗經濟分類中,依照積極參與-消極參與、吸收知識-融入情境四個軸向可區分教育型體驗、娛樂型體驗、主動融入非現實情境體驗及美學型體驗四種體驗產業類型。其基本精神分別為,教育型體驗,就是讓消費者想去學;娛樂型體驗是帶領消費者去感覺歡愉的氣氛;主動融入非現實情境型體驗是營造一個讓消費者想做的情境;至於美學型體驗是讓消費者去感動而產生心嚮往之的情境(夏業良.魯煒譯2003)。因此,相對應地,體驗式休閒漁業的解說服務將更為重要。
 
  其中教育型體驗中,消費者主要目的是想學,因此解說服務必須能提供有深度的知識內容,以滿足消費者的求知欲。娛樂型體驗讓消費者感覺歡愉的氣氛,所以重點在於提供輕鬆與歡娛的解說服務。主動融入非現實情境型體驗的要點是讓消費者想去做,因此解說的重點應在提供解說該活動的操作技巧及安全防護措施。至於美學型體驗中,解說員可以適度博引山川、地理、歷史、風俗、文化等內容,以加強消費者的身體與心靈的感受。
 
結語
 
  解說服務是一種專業的工作,而解說員通常具有某些特質,解說工作如同在說故事給大家聽,依照對象的不同調整解說內容與深度,以帶給遊客當下的快樂與美好回憶。至於解說技巧和運用,則要藉著演練和實務來學習,不斷地尋找解說機會、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吸收新知,將可很快的就成為一名稱職的解說員,我們也會發現覺得解說員的工作是一件最有意義、最快樂的事情,我們也可更貼近自然生態、漁業生產和漁村文化,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參考文獻
 
  王義輝。2006。解說員應具備的特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主辦,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承辦,宜蘭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協辦。
 
休閒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班第二場次課程講義。廣興農場–香格里拉休閒農場–宜蘭縣體育館。95年10月17、18日。
 
  吳忠宏譯。L. Beck and T. Cable著。2000。21世紀的解說趨勢。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36頁。
 
  李英周、黃徹源。2006。漁港與漁村未來發展方向。漁業推廣月刊。232:11-21。
 
  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經濟新潮社出版,城邦文化發行398頁。
 
Dahlen, D., D. Larsen, S. Weber, and R.Fudge. 1996.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Fulfilling the mission through 
 
interpretivecompetencies and presentations by theauthors. 1996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Interpretation Annual Conference.
 
Mills, E. 1920. Adventures of a natureguide and essays in interpretation.Friendship, WI: New Past Press.
 
Pine II, B. J. and J. H. Gilmore. (1999).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漁業推廣2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