Экстремальные виды отдыха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Недвижимость в Одессе. Агентство недвижимости Ланжерон
建立於 03 九月 2015 分類:休閒漁業
列印

 文圖∕徐瓊信 國立澎湖技術學院休閒管理系

莊慶達 國立海洋大學
陳哲聰 國立高雄海洋技術學院
 
  生態旅遊異於一般觀光旅遊,其得益不僅是增強體魄,而且增長見識,甚至提升靈性。生態旅遊能使旅遊者眼界大開,認識所到之處的種種野外生物或植物群體,而且往往還能領略旅遊地區最早期民族的生活文化。和過去五十年出現過的許多其他流行趨勢一樣,生態旅遊在臺灣已經蔚然成風,前往澎湖旅遊也不例外,到澎湖,除了享受當地的陽光、海水、新鮮空氣之外,絕對不能遺漏親身體驗人類最古老的誘魚、捕魚設計-石滬的生態文化。
 
  石滬漁撈起於何時,根據師大地理系陳憲明教授的說法,石滬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存在(陳憲明,1995)。它是人類在岸礁上觀察潮汐起落的現象,創造的一種省時省力的漁撈特殊文化。目前地球上遺留的石滬已不多了;還有一些石滬遺蹟的地區,分別散落在玻里西亞群島(Polynesia)、美拉尼西亞群島(Melanesia)、菲律賓群島(Philippine)、澎湖群島(Pescadores)、日本九州(Kyushu)、琉球群島(Ryukyu)等群島。本文將就石滬如何形成、建造石滬地理條件、澎湖石滬多、石滬與社區的關係、在石滬內可捕抓到的海底生物種類、石滬的所有權、石滬設計等方面分別加以介紹。
 
石滬如何形成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懂得使用石頭作為求生的工具,生活在海島的子民也懂得開始使用石頭來捕捉魚蝦以求取生存。早年,海島的居民無法克服風浪的天然災害,退而求其次只好仿照陸上的圍籬畜牧的方式,在海岸地區圍石,設阱引魚入甕的方式求生;在潮間帶順乎潮汐,疊築石堤以阻擋魚群退路的石滬,這種漁法無疑是當今人類最原始的捕魚方法。它確實也是我們老祖先智慧的結晶;最安全、最省力,在礁棚上所創造一種特殊的漁撈文化。
 
  事實上,建造石滬有一定的地理條件,老祖先建造石滬的時候,大致考量的地理條件有四點:
 
(1)海岸沿伸到外海的海底平面傾斜度不宜過大。
(2)石滬底部的海平面地質必須堅硬。
(3)海岸附近需有構築用的岩石以做為建造石滬的材料
(4)海域的潮差必須適宜。
 
  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外國、臺灣也有,但以澎湖的石滬密度最高。澎湖係火山岩形成的群島,海域佈滿玄武岩,島嶼海底遍佈珊瑚礁石(俗稱石老石古石),建造石滬所需的材料一玄武岩、石老石古石隨處就可取材,群島四周的潮差平均2-3公尺以上,地理完全符合疊滬捉魚的條件。目前澎湖群島保存最完整的石滬,首推七美的雙心石滬,石滬分佈的數量以在白沙鄉北海一帶最多,吉貝嶼當地居民能說出的石滬名稱就有80餘個。
 
石滬與社區的關係
 
  從石滬形成的歷史沿革來看,其與社區的關係極為密切,由於建造石滬的海岸是屬於社區居民的公共領域,空間不容私人獨占獨享,建造一口石滬所需的材料數量非常龐大,從玄武岩和石老石古石挖鑿、打造、搬運到疊築造型,都需要集合眾人的力量。由於石滬建造的人力,組成方式,各社區不盡相同,導致後來石滬的所有權,巡滬捉魚的規則也有所差異。例如:澎南地區五德里的石滬是屬於社區公廟的財產,社區的男丁有巡滬的權利也有拜神的義務。蒔裡的石滬是屬於陳姓宗族,「入祖」的男丁才有巡滬權利,巡滬者同時也有拜祖的義務。同樣屬於宗族所有的石滬,像是西嶼赤馬的石滬,有四口全由楊姓宗族的六戶人家所共同建造而成的,至今楊家還有在利用石滬捕魚,至於像石滬分佈密度最大的吉貝嶼,該島嶼石滬的共有人,也都有宗族、地緣鄰里等關係。
 
  石滬是澎湖社區居民適應自然環境,應用自然環境的特殊產物,其與澎湖社區的關係,大致可歸納成三方面:
 
一、代表社區血緣組織與地緣組織的一種結合。
 
二、早期社區地位的一種象徵:
  漁獲價格低時,石滬通常是無田產又無帆船可運貨之人,才會閒來無事跑到海邊填石滬,然隨魚價好轉後,擁有石滬便等於擁有財富。
 
三、與廟宇的關係:
 
  廟宇在漁村社區中是漁民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維持廟內的香火鼎盛是漁村社區一項重要的工作;以吉貝嶼為例;石滬的漁獲收入,便成為廟裡香火錢的部分來源。
 
  由此可看出,澎湖的石滬不論在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與社區具有多層面的互動關係。石滬起源遠古,代代相傳,時至今日,澎湖石滬所有權的形態大致有下列數種:
 
(1)屬於社區內小地緣團體(約5、6戶至10餘戶)所共有者,如吉貝嶼、鳥嶼。
(2)屬於社區廟宇財產,同樣也屬於全村居民所共有者,如五德里。
(3)屬於社區內宗族小群體所共有者,如西嶼的赤馬。
(4)也有屬於家族所共有者,如蒔裡陳家陳石滬。
 
  會造成這樣多種所有權形態,實乃與各地的自然、社會、經濟與歷史等因素有密切的關連。(陳憲明,1996)
石滬設計及滬內可捕抓到的海底生物
 
  石滬捕魚是一種潮間帶強制性的陷阱漁法;潮水退下後,潮間帶海溝留有積水,魚蝦陷入海溝,漁民就可輕易捕捉,有此經驗做為基礎,聰明的人類進而會想到利用當地的石材在礁棚上堆砌成形的石牆,使漲潮時洄游在岸邊的魚群,在退潮時〝卡〞在人工的陷阱之內,人類及時就可輕易捕捉。
 
  石滬是由玄武岩填造而成,滬內佈滿珊瑚、礁石,蔓生各類海藻,由於食物鏈的牽引,各種魚蝦隨潮汐自然進駐在滬外滬內。因此,石滬內外經常有鮸魚、鐘螺、錢鰻、石斑魚等經濟性魚種吸引漁友採捕,另外冬季還可以採拾紫菜,形成一項重要的地方產業。
 
 
 
石滬漁獲的種類相當豐富,根據1996年洪國雄先生的田野調查,在澎湖的石滬發現下列各種魚類:
 
 
魚種 
備註
海荷鯨 Spratell oides gracilis(俗名丁香魚)  是石滬漁獲中最主要斤以上的紀錄。
印度小公魚 Stolephorus indicus(俗名魚堯仔)  亦為石滬主要漁獲,市價較丁香為低。
臭肉塭 Etrumeus terres(俗名臭肉)  每年4-9月為大產期。
里尾砂魺 Sardinella melanura(俗名青鱗) 每年7-12月為大產期。
中華鰆 Scomberomorus sinensis(俗名梳齒,大耳) 每年11-12月為主產期。
巴鰹 Euthynnus affinis(俗名花煙) 5月產卵,夏季漁期。
紅甘魚參 Seriola dumerili(俗名紅甘、竹午)   鳥嶼新滬房20年前曾有千斤竹午的紀錄,是石滬最重要的經濟魚種。
銅鏡魚參 Decapterus maruadsi(俗名巴攏) 春夏兩季產量較多,吉貝西崁瀨滬有過大漁獲。
臭肚魚 Siganus fuscescens(俗名象耳、羊尾魚種) 雜食性,有24枚硬棘具毒,為入滬經常性的魚種,冬季較多。
鮸魚 Argyrosomus japonica(俗名鮸) 產於沙泥質底海域,肉富彈性,秋季脂肪多味道最美,為入滬魚種中的高級魚。
斑都鮭 Leiognatus bindus(俗名兵葉仔) 經濟價值不高,飼料為其主要用途。
拉洋魚參 Decapterus macarellus 民國65年吉貝內滬曾有萬斤四破的記錄。
三線雞魚 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俗名雞魚) 湖西東旁滬、吉貝倒塞仔滬都有過大量漁獲。
花身雞魚 Terapon jarbua(俗名邦伍) 屬熱帶肉食性,常出現於淺灘,鰓蓋具突刺,肉味美。
四線雞魚 Pelates quadrilineatus(俗名花身仔) 後寮沙滬角、長岸尾滬有過大量漁獲。
扁鶴魚箴 Ablennes hians(俗名學仔,或稱圓學) 熱帶肉食性魚類,吻長兇猛,經濟價值較低,吉貝西角坪仔大量捕獲。
斑魚箴 Hemiramphus far(俗名水針) 為熱帶草食性,夏秋多產。吉貝、南寮、紅羅多產。
奧奈鑽嘴 Gerres oyena(俗名垵米) 龍門垵米滬因多產此魚而名,體色銀白。
雙帶鳥尾冬 Pterocaesio digramma(俗稱鳥尾冬魚種) 3-9月為大產期,西衛滬常有斬獲。
大鱗鰡 Liza macrolepis(俗名小腦,粗鱗烏仔) 一年四季均有,冬至後最多,常在淺灘出現,龍門有烏仔滬。
白帶魚 Trichiurus japanicus(俗名白帶) 1-3月多產豐肥,風櫃的鹽孔滬曾大量捕獲。
六班刺河魨 Diodon holocanthus(俗名刺魚規魚種) 去棘後可食用,湯頗腥濃味美。
南洋銀漢魚 Atherinomorus lacunosus(俗名定鱗) 春夏較瘦秋後轉肥,南寮白沙滬大量漁獲。
鰻鯰 Plotosus lineatus(俗名沙毛) 口鬚三對,具二枚毒棘,夜行性,白天遇險則聚成「鯰球」,安宅頂滬,湖西蔥滬曾獲。
青嘴龍占 Lethrinus nebulosus(俗名青嘴仔) 幼魚常出現於沿海礁棚,二崁滬經常捕獲,沙港有一口青嘴溝滬即以此魚命名。
扇魷 Sepioteuthis lessoniana(俗名柔魚) 魷科,全年皆產,據赤崁漁民說法以九月份較肥,味道鮮美,為冬季石滬的主要魚種。
甲殼烏賊 Sepia pharaonis(俗名墨魚則) 花枝,9-12月為大產期,農曆1-2同為產卵期。
玳琩石斑 Epinephelus quoyanus(俗名繪仔) 屬石滬內的底悽性魚種,漁民在滬內設「墩」圍捕,或在滬岸上以竿釣取,價高湯味美。
蘭勃鮀魚 Kyphosus lembus(俗名開基) 主產於夏季,經常見於石滬中或定置網內。
光鰓雀鯛 Chromis notata(俗名厚殼仔) 屬石滬內常駐底棲性魚種。大池角有二口滬名為內、外 厚殼,即以多產此魚而名。
六線雀鯛 Abudenfduf coelestinus (俗名花翎仔 、加撥婆) 為石滬中常駐性魚種。常棲守於礁岩間。
鯙類(俗名錢鰻) 為珊瑚礁海域中生性兇猛的肉食性魚,也常穴居於滬房、伸腳的玄武岩壁中,漁民覘誘捕之。
魟類(俗名魴仔、魴、燕仔) 體廣扁平,鰭展如翼,尾尖劇毒,號稱海中第一毒魚,常隨潮水入滬。
鯊魚類(俗名沙魚,白眼鮫科) 田野調查紀錄中,有近20口滬有鯊魚入滬。大盤洋、西坪口有鯨魚入滬記錄。
海龜類 入滬者泰半為小海龜。講美深滬,沙港石滬常遇此種狀況。
▲魚種 
 澎湖昔日先人不分春夏秋冬地找地造滬、利用海岸石塊,觀察潮汐起落規則,想出一種最安全最省力的捕魚方法--石滬,早年日夜巡滬,捲衣衲褲的捕撈,確實為澎湖群島帶來相當多的財富。每當我們從高處俯視石滬或置身石滬當中,難免令人發思古幽情,心念當年的澎湖人,為開拓自己的鄉土,所表現出堅苦卓絕的精神。澎湖石滬設計以七美雙心石滬最具典型,七美雙心石滬(雙滬房),其雙腳之一,連接陸地,另一支尾端設計卷曲,迫使魚群逃脫不掉,終於游入滬房,猶如捕鼠器一般,漁民入滬取魚如囊中取物。七美鄉六個村卻只建造一個石滬,簡稱為「滬」,因位於東湖村頂隙北面海崖之下,又稱「頂隙滬」,因其雙心造形優美特殊,形狀完整,近年來,成為觀光客的最愛,已有「雙心石滬」的美譽。雙心石滬的內滬房較淺但冬季漁獲較佳,外滬房較深夏季漁獲較多,以柔魚、午仔、丁香、臭肉魚最多。石滬附近盛產海膽、斑錨魚參。七美鄉民顏教本先生在左伸腳內側栽植「白石花」,用此製成冰品,據說有退火、治感冒的療效。此滬已成觀光客到七美觀光必到之地。(洪國雄,1999)近十年來,由於科技發達,漁船機動化,網魚工具與日俱新,石滬這種傳統的漁法對漁民已不再具有吸引力,甚至逐漸為人淡忘,形同廢墟。石滬產業雖日益沒落,其生態觀光的價值卻不容忽視。目前政府正極力推動觀光休閒漁業,石滬的生態觀光正可做為轉型典範,再重振石滬漁業休閒活動生機。
 
瀏覽蹤跡:   首頁休閒漁業人類最古老的誘魚、捕魚設計~石滬漁業
Стройэкогальваника - строительное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е